虽然都在说全球气候变暖,可冷不丁的极端天气来袭,那种逼人的寒冷让北方人渴望提前供暖。
没有温暖感,就没有幸福感。应该说,供暖时间不能再固守一纸僵硬规定,而要跟着老百姓的“感觉”走——一旦天气突变,老百姓感觉到寒冷难耐,就应该及时研判并“雪中送炭”。这自然是最理想化的状态了。
事实上,正如媒体报道,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供热时间标准,是参照上世纪五十年代采暖补贴政策制定的,因为“受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等许多因素制约,并非完全以适宜人体的室温为出发点”。时移世易,人们生活水平已经今非昔比,特别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客观上更要求回归到以人为本,供热时间应该“以适宜人体的室温”为出发点了。
老实说,当前北方地区已经雷打不动地执行了多年不变的“供暖时间表”,对于供暖的起止时间有严格的规定,虽然刚性有余,灵活性不足,但也都不同程度明确预留了提前供暖的口子,无奈老天爷太不给力,往往难以满足像“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5℃”这样的苛刻条件,正是因为冷得不达标,所以,老百姓就有了“冬天比暖气来得早”的感受。很明显,这需要弹性供热机制更加人性化,才能真正体现出“看天供热”。
也要承认,个体对于低温的感受和承受力是有差异的,而且,热是一种商品,难免有人要担心提前供暖带来取暖费用的提高,这种担心其实没有必要,按计量收费就能化解——老百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温度的感受、自身经济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灵活调控暖气用量,在不需要暖气的时间或房间关闭阀门,这样就能够节约能源,也不会增加百姓负担。
中国气象局相关官员近日表示,11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为寒潮频次最多的月份。并针对全国天气趋势,建议“各地加强防御强降温和大风天气对生产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注意防范局部低温雨雪和霜冻危害”。应该说,11月15日正式供暖之前,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说到底,弹性供热就应该最大化地体现“看天供热”,就是“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从而跟着老百姓的“感觉”走。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