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资讯 » 市场动态
 
市场动态

是否扩大集中供暖范围还需辩证看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06  浏览次数:221

“北方过冬靠暖气,南方过冬靠硬扛”,冬季来临,南方也需要集中供暖的声音再起。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形成了在“秦岭-淮河”以北采取集中供暖的基本供暖架构。近几年,不断有人质疑“一刀切”的合理性,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的需求都不同往日,希望扩大集中供暖范围,重新划定分隔线。

“多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摄氏度的天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是“秦岭-淮河”分隔线划分的标准。但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方有着广大的夏热冬冷地区,再加上湿度每高10%体感温度就会降低1摄氏度,当体感温度远低于实际气温的冬季来临时,越来越多的南方家庭采用个体采暖的方式度过严冬。在洛阳、武汉、合肥、徐州、重庆等分隔线以南的城市,也逐步开始了集中供暖。

老百姓们都渴望在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温暖的室内环境,但是否将分隔线南移、扩大集中供暖范围,还需要辩证看。

从污染物的排放来看,集中供暖更有利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扩散。分散供暖的壁挂炉采取近地面直接排放方式,集中供暖的燃气电厂可以在处理氮化物之后将尾气排放至100多米的高空。此外,将各小区自烧的小锅炉关停并入市政统一供暖,对减少整个城市的污染和排放也大有裨益。

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说,热源厂辐射距离越远,热损失越大。在北方,往往利用大型热电联产等方式为居民集中供暖,假如南方照搬这一模式,在通过管网的输送过程中能源损耗相当大。而且部分集中供暖地区的建筑一旦过量供热,会出现用户开窗散热的现象,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

从建设成本考虑,集中供热管网建设是一笔巨大的投入。集中供暖需要借助规模效益,热源输送距离越短、服务人群越多、综合成本就越低。目前,在武汉、淮安等地采取集中供热模式的小区,纷纷出现了热源供给不足、供热公司亏损严重的情况。

是否扩大集中供暖范围,是一个环保话题、民生话题。近几年冬季体感温度持续低于0摄氏度的贵阳,在市民热议、政府推动集中供暖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集中供暖一次性投资大、地形条件不利于集中供暖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为适应潮湿气候而设计的建筑不利于保暖保温等问题。在投入大、运行成本高、集中供暖性价比差的多重压力下,贵阳市选择了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不收取基本供热费、以产业用热为主兼顾商业和住宅用户的集中供暖方式。

     “一线分南北”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群众的取暖需求,但与分隔线南移、扩大集中供暖范围相比,还有更多操作性更强、也更紧迫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南方的老旧建筑做好保温节能改造,新建建筑提高节能标准、做好墙体保温;在广大北方地区,统筹城乡推进集中供暖与煤改气工程,减少热损、降低排放;对已采用集中供暖的小区,采用更灵活的分户计量模式,减少浪费、经济实用,让更多人成为“理性经济人”。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 行情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