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已成为当今国际焦点问题,关系到各个国家的切身利益与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近期,我国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与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共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目前,我国的方针是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包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
何谓“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突然就“火了”?
早在2014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宣言》中,我国就首次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20年的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我们再次承诺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了解“碳中和”这一概念,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碳”是什么。
这里的“碳”,并非单指二氧化碳(CO2),而是包括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若干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具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这些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导致温室效应,对地球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统一衡量这些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二氧化碳当量(CO2e)这一标准。“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所指即为二氧化碳当量,相关概念由此而生。
以甲烷为例:其当量值为25,即减少1吨甲烷排放相当于减少25吨二氧化碳排放
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先进入平台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排放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时间和峰值。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即净零碳排放,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碳中和能够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和会议采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将碳中和目标升格为国家战略,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达成路线。
碳中和目标战略被视作实践《巴黎协定》的升级版,中国于2016年4月正式签署《巴黎协定》,并于当年提升至法律高度。协定要求,全球平均气温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升幅控制在 2℃ 以内并努力控制在 1.5℃ 以下。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科学评估,要实现 2℃ 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时间在 2070 年左右;实现 1.5℃ 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时间则在 2050 年左右。
这表明中国碳排放总量在 2050 年要比现在下降 65% 以上,中国从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只有 30 年时间,而对发达国家而言,一般需要 60 年至 70 年的时间。
这是我们对世界一份沉甸甸的减碳承诺。
碳中和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碳排放的前三大行业分布是:
电力与供热占比51%,
制造与建筑业占比28%,
交通运输业占比10%。
可以看到,电力和建筑业的碳排放占比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对此,对传统能源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使用低碳环保建筑材料、完善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良方妙药。据悉,为响应国家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重质而非量的阶段。适时提出碳中和的目标,实现碳中和计划,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的需要,表明我们的立场也是对外寻找共识,为在国际上赢得更多话语权做铺垫。
据媒体报道,在气候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气候适应能力与韧性、气候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技术和带来的经济机会皆做出了决定。
英国政府公布第六个碳预算,更新减排目标。到2035年,英国碳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78%。同时,该预算首次将英国在国际航空和航运排放纳入份额。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表示,将斥资5.392亿澳元(约合4.2亿美元)发展清洁绿色项目。其中,2.755亿澳元将用于投资建设4个制氢中心;余下2.637亿澳元将用于碳捕集与封存项目。
韩国总统文在寅宣布提高减排目标,并于年内提交至联合国。另外,韩国也将结束对海外新煤炭项目的融资。
拜登政府将推动美国大幅度削减碳排放,承诺到2030年将碳排放水平降低至2005年的一半,并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这个野心勃勃的减排计划能否最终实现仍有待全世界观察,但美国寻求在气候变化议题上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并以此来打压中国的策略,已大致成型。
自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任期内,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在很大程度上搁置了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议题。然而,拜登却显然是这一议题的忠实拥趸,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很快将气候变化的议题提上议事日程。
与其他很多议题类似,中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需要展示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但与其他很多议题不同的是,中国在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议题上面对着更多的责难。
2060年实现碳中和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经济体,年度碳排放量约1000亿吨,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接近全球30%的碳排放量。与此同时,多数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已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由于这些国家低排放的服务业占比较高,所以逐步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路径相对清晰。按照目前的大致估计,多数发达经济体希望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主要路径是减少工业污染、减少化石燃料以及加强对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使用。
相较而言,中国目前的时间表是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广受关注的一个背景是中国的碳排放规模仍然在逐年上升,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碳排放规模而言,中国仍然希望有大约10年左右的过渡期。然而,从中国碳排放的绝对规模和全球占比而言,即使中国有10年左右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能够允许的增量水平预计也十分有限。
从这个角度而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碳排放议题上对中国的施压,迫使中国在碳排放议题上给出更加明确和力度更大的承诺。如果中国希望在外交战场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那么在碳排放等硬指标上可以获得的空间就会被挤压。两者叠加,内外之间要获得平衡,就一定需要取舍,并在一定时期内做出明确的政策调整。
*以上资料整理自FT中文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网、财联社、碳排放交易网、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