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对工业遗存价值的发现和再利用。2019年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包括鞍山钢铁厂早期建筑在内的多处工业遗产。
北京冬奥会上吸引全球目光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也以高耸的大烟囱和冷却塔为背景,独特的工业风貌成为文旅体产业融合方面一条越来越受关注的“风景线”。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从热电厂改造而来的奉化博物馆(以下简称“奉博”)捧回全国博物馆展览领域的最高级别奖项。有专家评价,奉博获此奖项,是工业遗产改造的一次胜利。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再次走进奉博,在馆长王玮的带领下,近距离了解了热电厂“变身”博物馆的诸多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的第一件事是“捡垃圾”
奉化博物馆位于奉化城市文化中心,从宁波火车站南广场坐公交约40分钟可抵达。除了博物馆,城市文化中心还包括奉化文化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等。其余建筑皆属新建,唯有博物馆,主要利用了热电厂留下来的老建筑。
“这里以前是堆煤场,热电厂需要的大量煤块,就堆放在这里。为免受潮,这个地方还自带顶棚。”王玮介绍,改造后这里保留了原有的梁架、柱子、顶棚,安置了可供游客休憩的大阶梯,市民可以在棚下乘凉。
至于场地中最显眼的输煤带,“我们原来想做成电梯,把游客像运煤炭一样运到最高层,形成一种特别的体验。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和展线设计,还是做成了楼梯,大家参观完博物馆,可以沿阶梯走下来……”
还有冷却塔和冷却池,当年冒着黑烟、排着污水的地方而今洁净如新。
“奉博的选址和改造思路,受决策者影响很大。”王玮说,曾经位于奉化黄金区域的热电厂就如一块城市伤疤。“2015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最好的地块建设民生工程,把最美的风景让市民共享,这一决策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勇气和先见之明。”
王玮记得,当年到废弃厂址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同事们一起“捡垃圾”,捡拾丢弃的工资单、奖金簿、各类提示安全生产的标牌、门牌。“我们觉得这些东西以后一定有用,因为它们是属于热电厂的记忆。”
果然,博物馆改造完成后,王玮邀请热电厂员工回“家”看看,“他们非常激动,没想到这些老物件都被保留下来,这些东西也见证了工人们的青春。”
博物馆展示的远古文物。记者 潘苗/摄
在美学和“科学”间取舍,做最有机的设计
在王玮的办公室里,她向记者展示了一批珍贵的图纸。“为有一个高起点,我们当时邀请了中国美院的王澍团队为我们做改造设计。他们从美学角度提出了很多创意和想法,然而,是考虑美学还是文物安全?这个过程中,双方产生了很多争论。”
通透的大车间、28米的层高,是设计师的福音。“美院团队曾设想在展厅入口做一面巨大的植物墙,冲淡工业厂房的钢筋水泥感;还想在室内种两棵直冲屋顶的大树,营造生态循环空间。再三考虑下,我们放弃了这些设计。”
王玮说,对博物馆来说,文物安全是第一位的,“绿植背后就是几千年前的远古文物,万一产生植物漏水等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在成为博物馆馆长之前,王玮在奉化文物考古领域工作了30年,对地方文物的类型、存放情况知根知底。她所设想的,是“让自己看管一辈子的文物,能够在一个好的空间里得到安全、完美的呈现”。这一思路贯穿了奉博改造的全过程。
“非常幸运,在建设的几年间,奉化陆续发掘了好几个重磅的史前遗址,包括下王渡遗址、何家遗址,这些新发现的内容都被有机补充到了展线中。”王玮说,“特别是下王渡遗址考古现场被‘迁移’保护到展厅内部,考古出土保存较好的土台、水井、墓葬体迁移至博物馆展示,在宁波市尚属首创。”
奉博获奖后,前往参观的市民更多了。“有江北来的,也有北仑、余姚、宁海来的,还有一些区县要建博物馆,预约着来取经。很感谢大家的关注,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一起把博物馆建设得更好。”王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