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资讯 » 市场评述
 
市场评述

碳金融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4  来源:盛夏财经  浏览次数:2401
 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改革进程、金融结构类型的差异,世界各国低碳经济的金融服务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于新兴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对比分析不同国家低碳经济的金融服务实践模式,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对我国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将在对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世界典型国家的低碳经济金融服务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未来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思路和途径。

 

 

碳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碳交易机制的金融化特征,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碳”价值的思考。人们发现碳交易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碳”价值实现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政策制定者、市场管理者、投资者、股票经纪机构等诸多金融服务部门的参与才能实现。

 

 

一旦决策者做出减排承诺,就为排放贸易机制和低碳技术研发提供了机会。股票经纪人、银行、财务顾问、风投机构会通过市场机制为“碳”进行定价,从而将“碳”转变成为一种资产,并融入企业的经营项目中。

 

 

从此意义上说,“碳”就具有了金融资产价值并成为决定金融机构决策活动的重要考虑因素,比如当前一些金融机构为碳交易市场所设计的不同金融衍生产品,包括保险、担保、保理、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及套利交易工具等。

 

 

这些衍生金融产品为碳交易供求双方提供了避险工具和套利手段,促进了“碳”价值的实现,也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形成。当然,这一价值实现过程对于碳资产来说是必要且不充分的,还存在很多其他形式的实现过程。目前,随着碳交易规模的扩大,碳金融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主流金融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国际碳交易市场交易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飞速发展,2009年碳交易规模达1437亿美元,比2005年的100亿美元增长超过十倍。从当前交易总量来看,全球碳交易市场总体规模仍呈持续增长之势。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对碳交易市场的探索起步较早,就其金融化程度而言,目前已经形成多主体参与、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1)政府机构,国家政府长期以来始终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是《京都议定书》的创建者,也是早期碳信用的购买者。国际实践已经证明了政府参与碳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比如英国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碳基金独立公司,既能利用政府部门优势,准确把握和执行宏观政策,又可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特长,保证政府对基金运营效率的监督,有力发挥了基金对碳减排市场的促进作用。

 

 

2)世界银行,世界银行也一直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推动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只碳基金,又称原型碳基金,用来提供政府和公司取得碳信用的低风险工具。截至2009年,这个基金管理的资产大约为1.8亿美元。

 

 

其后,世界银行的各种购买工具均被并入专门的碳金融管理事业部,以及陆续成立的其他碳基金,包括社区发展碳基金、生物碳基金、森林碳伙伴关系基金和多个国家级别的碳基金,如欧洲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等,管理资产约为24亿美元,碳基金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世界气候谈判坎昆会议上,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未来将筹集目标为1亿美元的市场准备伙伴基金,推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碳交易市场。

 

 

与其他碳基金相比,该基金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通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赠款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国内交易体系,而不是利用市场手段实现国家的减排目标,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碳金融市场是一个积极信号,预示了将来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即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碳金融市场将不断走强。

 

 

3)气候交易所,围绕碳排放权,世界各国已经建立起交易形式多样的场所,包括一级规范交易场所和二级自愿交易场所。前者是指为满足国际或者国内强制性法规要求的交易行为;后者是指处于自愿而进行碳指标购买的交易行为。目前,全世界共建立各类气候交易场所20多个,最为典型的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主要对这两个气候交易所进行分析。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家气候交易所,并于200312月成功开展了首笔交易。尽管受美国后期退出《京都议定书》协议框架的影响,多家北美公司、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先后退出董事会,但该气候交易所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场所之一,而且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CO2CH4N2OFCSPFCSSF6六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

 

 

目前,该气候交易所己形成包括美国电力、福特、IBM300多个跨国参与者在内的,涉及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的世界知名碳交易所。

 

 

2004年,该所在欧洲与伦敦国家石油交易所合资创建了欧洲气候交易所,并于2006年,与加拿大蒙特利尔交易所合资建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目前,欧洲气候交易所已经成为占有最大交易比率的交易所,其碳金融工具期货合约已由国际石油交易所上市挂牌。

 

 

欧盟排放贸易体系则于200511日正式启动,是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尽管交易所启动时间晚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但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为活跃、最为规范、交易规模最大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电力行业以及石油、钢铁、水泥、玻璃和造纸等主要部门。

 

 

而且从其交易实际状况来看,企业履约率也很高,尤其是英国的履约率,已超过99%。在国家层面上,除爱尔兰、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丹麦外,其他国家都接近于完成目标。

 

 

4)商业银行,除了少数早期参与碳金融业务的先驱,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相对较晚。部分原因是因为商业银行观念依然比较保守,在对碳金融业务没有较为充分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进入其中。

 

 

此外,商业银行的趋利避险趋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与其他金融市场相比,碳金融市场不成熟且规模较小,商业银行看不到获利机会而不愿进入。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成熟,目前国外,尤其是欧洲,很多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参与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并积极投身其中。

 

 

以开展碳金融业务比较早的荷兰银行为例,它把碳市场列为具有战略利益的领域,推出一系列永续经营的全球性私募股权基金、以汇率为基础的碳交易结算,以及由欧洲企业买主预先支付碳信用的融资业务。

 

 

比利时富通银行也是碳交易市场的较早参与者,推出了一系列碳资产金融服务,包括针对亚洲企业的排放贸易及碳融资、碳信托服务和针对欧盟的排放贸易交易服务、碳资产结算服务、碳基金设立及管理服务等。目前,许多其他欧洲商业银行,如拉博银行、巴莱克银行和汇丰银行也正奋起直追,尤其注重于企业碳银行业务与顾问服务等方面。

 

 

5)股票研究机构,和商业银行一样,股票研究公司也较晚进入这个市场。不过随着碳交易市场业务量的扩大,许多参与市场的企业开始寻求财务顾问和资金协助,这引起了许多股票研究结构的兴趣,纷纷进入碳金融市场。

 

 

例如,摩根财团的欧洲公司研究团队发表的《碳金融大全:主要问题解答》报告,指出对欧洲公司而言,二氧化碳将成为愈来愈重要的问题,对股票和信用市场也将愈来愈重要。

 

 

摩根士丹利欧洲股东集团发表的《新兴碳市场的股票操作》报告,探讨了新兴碳市场的背景、排放配额要求的基本动力,并开始研究数家碳产业公司。高盛集团,则在《环境政策纲要》中明确表明,该公司计划在排放交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天气衍生品、再生能源信用和其他气候相关商品交易中扮演市场创造者,并正寻找如何在促进这类市场的发展中扮演建设性角色的办法。

 

 

6)保险公司,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不遵约或不良风险管理的财务后果越来越受到参与者的重视,碳交易业务的风险管理及保险服务对交易者来讲也变得愈发重要。因此,开发整合型的风险管理产品,以规避所有气候风险,正成为大型保险公司新的竞争点,这也助长了保险公司竞逐碳金融业务的决心。

 

 

两家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与慕尼黑再保险,是最早采取措施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两家保险公司,他们分别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并探讨为碳交易设计新的保险产品。

 

 

美国保险业巨擎美国国际集团和瑞士苏黎世大型保险公司迅速跟进,相继宣布推出自己的碳交割保证以及计划保险产品。目前,许多受排放权交易计划影响的工业公司,不把排放营运视为核心策略,反而日渐重视将风险转移给能协助他们达成遵约义务的第三者——保险公司。

 

 

7)信用评级机构,由于碳交易的结果可能影响参与者的长期信用,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世界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洱、穆迪、惠誉等公司将碳金融纳入他们的业务研究程序。

 

 

目前Fitch公司全球电力的北美小组已经开始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特别分析,并定期撰写碳排放权交易特别报告。S&PMoody则属于观察性质居多,但两家公司都已明确表示正准备将碳金融因素纳入各自的债券评级中,并已开始追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尤其是欧洲的市场。

 

 

8)国家级企业协会,除了上述主要的参与者,在发达国家,国家企业协会也已经成为碳交易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例如2004年日本成立的碳基金会,就已经开始代表数家日本私营企业和公共贷款机构,包括东京电力公司、日本国际商业银行和日本开发银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和气候保护计划。

 

 

2006年初,瑞士政府成立的气候分布基金会,设定到2012年向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减排计划购买10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减量的目标。这也意味着中介组织,将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 行情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