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能源是最火热的话题。
进入10月中下旬,东北地区气温骤降,各地陆续开始供暖。根据住建部《2021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数据,全国集中供热面积达106.03亿平方米,是2012年(51.84平方米)的2倍,2002年(15.56亿平方米)的7倍。
十年间,全国城市供热面积和供热市场需求量都迎来成倍式增长,这恰恰暗合城镇供热市场化的发展轨迹。2003年,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城镇用热商品化、供热社会化”,民营企业得以进入供暖服务领域,逐渐带来设施建设投资和市场供给的放量增长。
根据企查查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城市供热”相关企业有4361家,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占15.18%、91.97%,民营企业已占绝大多数;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企业注册量达2600余家,行业发展突飞猛进。
根据现有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和热力消费总量估算,这条“火热”的城市赛道市场规模已达2000亿元以上,并且还在持续攀升。从区域维度来看,哪些城市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市场份额最大?在“3060”双碳目标下,谁又能抓住智慧供热、清洁供热风口,助力城市发展转型?
千亿赛道
城市供热行业属于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是利用集中热源,通过供热管网等设施向热能用户供应生产或生活用热能的供热网络。本文所讨论的供热企业集中在热源、热网领域。
2021年末,我国城市供热总量面积达到106.03亿平方米,城市供热总量达42亿吉焦(蒸汽供热总量达354845万吉焦、热水供热总量64872万吉焦),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14%。
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催生出“火热”的供暖市场。目前,全国各地集中供热收费标准不尽相同,但是供热面积、热量消费均为关键指标。以供热面积增长较快的西安市为例,按热量居民用热每吉焦44元,每千瓦时0.16元,实施基本热价与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计价方式。具体计算公式为:
总热费=基本热价{1.74元(5.8元/平方米·月×30%)×供热建筑面积×4}+计量热价{30.8元/吉焦或0.112元/千瓦时(44元/吉焦或0.16元/千瓦时×70%)×用户所用热计量数}
倘若以此标准来估算,2021年全国城市集中供热费用超过2000亿元。如今,城市集中供热领域也已经演化为一条千亿级赛道。
从供热企业分布来看,河北、山东企业数量分别为587家、547家,均超500家,排在第一梯队;内蒙古、山西、吉林、陕西、新疆、河南企业数量在200-400家之间,处于第二梯队;紧随其后,甘肃、黑龙江、辽宁三个省份的企业数量也在190家以上,不遑多让。
无一例外,这些省份均是北方集中供热大省。城叔此前曾撰文分析全国城市集中供热格局,前十大供热面积省份也基本与上述供热企业分布大致相当。比如,供热企业排名前两位的山东、河北,供热面积也在全国前三之列。
不过,尽管供热企业数量和供热面积相关性非常明显,但也并非一一对应的程度。比如,广东、福建、湖南、浙江等并无集中供热面积的省份,供热企业数量也在40家以上。
这一方面是因为南方分布式电供暖等供热方式在不断推广,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制造大省在热电联产以及智慧供热等领域企业实力不俗,从而能够“分羹”甚至引领城市供热赛道。
城市角逐
从城市维度来看,供热企业数量的竞争更趋激烈。企查查数据显示,西安城市供热企业数量达146家,高居全国第一位。联系其全国第三的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供热企业迅速增长倒也并不十分意外。
比如,2016-2019年,西安新增供热企业数量分别为16家、23家、41家、33家,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企业数量合计达84家。
紧随其后,保定、天津、潍坊和长春供热企业数量在100家以上,处于城市供热企业第一方阵。此外,石家庄、张家口、呼和浩特、东营和乌鲁木齐企业数量也位列城市供热企业前十阵营。
十大北方城市合计供热企业达970家,占全国总量两成。其中,河北有保定、石家庄和张家口3个城市入围,山东有潍坊、东营2个城市入围,是全国供热企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
这些区域平原较多,天然利于供热管网铺设,城市供热设施较为完善。更重要的是,区域内人口较为集中,供热市场需求较大。
相比数量,企业规模和质量更为重要。从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来看,西安、潍坊、石家庄、天津、长春和郑州等中心城市和制造强市数量较多,更具规模优势。尤其是西安和石家庄,供热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有10家、7家,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有2家、3家。
这说明,西安和石家庄的城市供热企业不仅规模优势明显,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在同类城市中更胜一筹。
从代表性企业来看,西安城区供热的主力有西安城投集团旗下的西安市热力集团和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西安秦华热力有限公司等;石家庄主要供热企业有华电供热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东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西郊供热有限公司等,不乏能源领域的“国家队”。
这些国资龙头企业,规模优势非常明显。比如,西安市热力集团2022-2023年供暖季预计开阀供热面积10654万平方米,服务用户小区1451个。
即便城市供热市场化已经探索十余年,但是国有电力、能源公司在热力生产和供应上更具资源和技术优势。
“我们现在的能源系统就是以燃煤电力为主的能源系统,它(供暖)主要还是用的燃煤电厂的余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告诉城叔。根据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热电厂供热分别占据蒸汽供热和热水供热88%、57%。
图片来源:新华社
转型风口
从城市供热市场格局来看,国有电力和能源公司位列第一梯队,其次是传统热力公司和清洁能源公司,第三梯队则包括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和一些中小型热力公司。
实际上,过去很长时间,城市供热赛道尤其是第一梯队一直是北方城市的“主场”,鲜有南方城市能够同场竞技。但2017年后,城市供热版图不断向南方蔓延,集中供暖走向更加清洁、高效的模式,智慧供热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武汉、合肥等南方城市开始出现集中供暖,尤其后者,城市供热企业迅速增长。
从城市供热领域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南方城市的表现并不逊于北方城市,在智慧供热服务领域更已成为引领者。城叔根据公开信息梳理,目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主要上市企业有28家,营收规模超过2000亿元。
其中,浙江、北京和辽宁是上市企业最多的省份,分别有7家、4家和3家。2021年,其营收总额分别为764.84亿元、258.45亿元和61.15亿元,浙江在企业数量和市场规模上均居第一位。
这个没有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的省份,却正在成为该赛道“赚钱能力”最强的省份。在浙江的7家上市企业中,杭州有杭州热电、物产环能、富春环保3家,宁波有宁波能源、世茂能源(余姚)2家,绍兴(嵊州)有新中港1家,衢州有恒盛能源1家。
在2021年行业并不景气的形势下,浙江7家企业均实现盈利,净利润总额达27.65亿元。与之相比,北京、辽宁企业净利润总额分别为-35亿元、6.95亿元。因为清洁能源和环保业务的支撑,浙江城市供热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大竞争力。
Wind信息显示,从主营产品毛利率来看,世茂能源、瑞纳智能、联美控股、金房节能、协鑫能科、新中港、福能股份毛利率超过18%,盈利能力处于行业前列。
其中,世茂能源的供热产品和瑞纳智能的供热与节能系统工程毛利率分别高达61.6%和48.6%,展现出较强的市场潜力。这是因为世茂能源通过焚烧处置将生活垃圾转变为清洁能源,发展热电联产,生产成本较低。而瑞纳智能则搭上“双碳”东风,是少有能提供智慧供热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在节能和智慧供暖领域潜力不断释放。
但在“3060” 双碳目标下,城镇居民清洁供暖环节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的电力系统中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加起来已经超过30%,这个比例比交通系统和供热系统高得多。”何继江告诉城叔,供暖清洁化才刚刚起步,还非常依赖于现有的电力系统。比如,北京等地就是利用空气源热泵补贴和峰谷电价结合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
眼下,城市供暖正在逐渐向智慧供暖、清洁供暖转型,也催生出许多新的机会。这条赛道上如今不仅有北方传统供热大市,也有包括杭州、合肥等在内的新兴力量。哪些城市能“热起来”,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