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显示屏上冬储煤量一目了然。

热网加热器需要定时巡视。

机组运行参数为热电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数据。

从杨柳青热电厂产出的热源通过这条长长的一次管网输送到供热单位。

经过一、二次管网,最终将温暖输送到居民家中。

热电运行人员观察给煤机内运行情况。

为确保汽轮机等设备在适宜温度下运行,循环冷却水需要在冷却水塔内为设备进行降温。

工作人员使用双光热成像无人机进行一次管网日常巡视工作。

检测换热站内循环泵工作情况,确保二次管网正常运行。

换热站内温度和压力参数为二次管网运行提供依据。
受强冷空气影响,春节前我市迎来首场降雪,最低气温骤降至-7℃。又是检验供热的关键时期,那么集中供热热源是如何产生的?热能是如何到的用户家里?供热各节点是如何运转的?记者探访寒潮中的供热系统,用镜头一一揭秘。
坐落于西青区的杨柳青热电厂主控室内,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密集的机组参数。作为我市最大的热电联产企业,这里担负着和平、南开等5个主城区的热源供应。在这里,亚临界锅炉中炽热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同时,抽取符合供热标准的蒸汽,将管网冷水加热至标准温度,供给下级供热单位,也就形成了最初的热源。热源通过供热一次管网与二次管网将热源输送到千家万户。供热一次管网是指电厂到供热单位换热站之间的管网。在城市中,地埋及架空的一次供热管线沿着道路铺设,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小区。二次管网则是换热站与用户之间通过循环泵输送供热的管网。走进南开区兴云里换热站,这里的热源就来自杨柳青热电厂,工作人员正在核查换热站内的远传供热参数,并对相关的供热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在换热站中,将一次管网中热水的热量交换到二次管网的水中,并由循环泵使整个二次管网系统中的水循环起来,直到热量输送至千家万户。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热网数据远程监控系统实时对换热站中的各个数据进行监控,再由全网平衡系统及精准供热系统等大数据平台根据室外天气、建筑物热特性等参数对供水温度进行修正,从而保障用户端供热温度达到标准,实现智慧供热。
这是一个温暖的闭环,每个家庭能否安全过冬取决于这个系统是否安全运转。暮色渐深,管道中热水还在无声奔涌,为北方寒冬构筑温暖防线。(记者 张磊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