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国国家天文台,中国与阿根廷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高精度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系统及2006年在阿根廷San Juan大学天文台的观测情况在这里通过了验收。这是中国于南半球成功安置的首个SLR。
对此,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韩延本接受了《科学时报》的专访。
《科学时报》:此次国家天文台与阿根廷的合作是怎样开展的?阿方为何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中国国家天文台?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韩延本:中阿合作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天体测量学的任务之一是研制星表,给出天体在空间的精确位置,这需要对天体反复高精度观测和计算才能得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北半球国家的天文学比南半球要发达,很多天文望远镜在北半球,因而南半球(南天)的天体被观测得相对少些。
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的前身)天体测量研究室,设想把我国的光电等高仪安装到阿根廷国立圣胡安大学天文台,开展南天星表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合作观测与研究。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天文台地处南半球,可观测我国境内无法观测到的天区,而且那里气候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尤其是晴天日数多,年均达300天。天文观测就是希望晴天多,所以那里非常适合天文观测。我方在与阿方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对这样的合作也很有兴趣。
因为我国的光电等高仪在当时是很好的天体测量仪器,阿根廷圣胡安大学缺少经费和技术制造这样的仪器。经反复讨论,双方达成了开展合作的协议,并形成了双方共同出资、所获资料和成果共享的合作原则。具体说,就是我方提供仪器和技术,阿方建造观测室,并对我方赴阿科研人员发放工资。
这个国际合作得到了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及阿根廷国家科技部的共同支持。1990年底,仪器运到阿根廷安装调试,1991年初开始观测,观测精度和资料数量果然比在国内时好。合作获得了很好的成果,完成了4部南天星表,并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如同刚才我所说的,人造卫星激光测距是很有意义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双方又开始讨论开展卫星测距的合作观测与研究。这个计划得到中国科学院和中阿两国科技部的支持。
2000年底,国家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和我应邀赴圣胡安大学访问,签订了中阿就SLR进行长期合作观测与研究的正式协议。我们研制的仪器在2003年底完成。由于阿根廷遭遇经济危机,阿方承建的观测室到2005年中期才基本完成。我们的SLR在2005年9月运至阿根廷,我国测科院和我台的技术人员立即在阿根廷安装调试仪器,2006年2月底完成了仪器调试并开始观测,资料很快达到国际卫星激光测距组织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要求的规范,仪器获得了正式编号:7406。这是我国在国外运行的第一架中型天文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