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继续快速增长的一年。全行业产销总额均首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幅约25%;利润超过150亿元,同比增幅30%。在全球仪器仪表产业低速平淡的运行格局中,我国仪控产品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兴旺景象。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经过55年努力,在2004年产销才分别首次达到千亿元。事隔仅两年,即超越第2个千亿。今后每隔辆、三年,新增千亿产值将成常事。回顾2006年仪器仪表业市场需求旺盛、科技进步明显、企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对行业发展4个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和转折。
1.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
所有产业在大部分时间里,其工业增加值的升降基本与产销同步,其差异一般在3-5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仪器仪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大于全行业科技进步及其产业化的成果。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产品的大量涌现,新原理、新结构、高技术产品比例的上升,软件开发、应用服务,集成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是全行业增加值迅速提高的主因。仪器仪表产品中不但高中档产品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中低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普遍提高。
2006年优异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然不是当年一年的成果,二是近年持续坚持科技进步及其产业化的绩效。2004年以前工业增加值明显低于产销增幅,说明行业产销增长主要依赖于中低档产品的外延拓展,科技进步虽有成果,但产业化不足,尚未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因。2006年的数据表明,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以一般产品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的主流。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工业增加值增幅明显大于产销增幅的状况是否延续,如果持续多年,则标志着产业正面临阶段式科技提升或一代技术更新。
2.三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发展产生转折性变化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处于国企低迷、民企活跃、“三北”独秀的状态。近年在需求旺盛的市场环境下,各自发挥优势,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合作和互动,三种不同类型经济企业在2006年产生了转折性变化。
国企产销增幅已由以往落后“三资”、民企10个百分点以上,改变成都在20%以上的同一档次,差距仅在3~5个百分点;国企利润增幅明显大于民企和“三资”。这说明,国企经多年改革,机制性不利因素已经下降,相对于民企的较强科研开发实力逐步体现,出现了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恢复性上升态势。三资企业仍保持优势地位,但前几年高速扩张、独占性利润激增的状态已明显改变,其保持优势的根本性措施是发挥科技实力。三资企业2006年增加值增幅要高于国企20个百分点。民营经过多年快速上升后转入平稳发展状态,产、销、利润占全行业的比例略有下降,反映出,反映出民企相对于国企的机制性优势成效正在减少,其所擅长的中低档产品规模生产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接轨饱和而受抑制,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
2006年数据显示的三种经济类型企业的转折性变化并不意味着“逆转”,但却标志着“三资”一枝独秀、国企长期不振局面的结束。随着本国企业的发展进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实施,内外资企业赋税一致等政策措施的落实,三资企业曾拥有的半垄断性市场地位和独占性利润将下降,本国企业与三资企业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但是三资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实力优势将长期存在,三种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互动发展期。
3.重大工程自控系统取得突破
仪器仪表中最受关注的国家重大工程用自控系统,长期以来基本处于被外国公司控制的状态。由于技术差距和准入困难等原因,本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随着自主创新观念的普及以及对自控系统在关键经济领域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有关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有些应用部门和重大工程率先创造条件,采用国产自控系统。2006年9月北京和利时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CS,经工程应用考核,正式投入陕西国华锦界电厂600MW火电机组进入商业运行。同时北京国电智深公司也已与河北龙山电厂和辽宁庄河电厂签约,将提供自行研制的DCS分别用于600MW亚临界和超临界机组。这标志着国产自控装备在大型火电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必将促进其他领域国家重点工程国产仪控装备自主创新的进展。
4.外资继续拓展在华业务,策略重点有变化
我国仪器仪表需求的高速增长和在华拓展业务的有利条件磁吸全球仪器仪表跨国企业。经过多年拓展,外资企业在全行业产销中的比例已达45%左右。随着本国企业的发展进步,中国劳动力成本、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变化趋势,外资在华的策略重点有所调整。
(1)从本世纪交替前后开始的一轮投资高潮已过,增幅下降,由以往年增20%~30%以上降为10%~20%之间,投资增幅已与国内企业在同一档次。新增投资由高潮时期风靡一时的独资建厂向充实提高已有生产设施转变,以提高产品档次来保持对本土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增加技术深度和附加值来保持提高利润和减缓利润率的下降。
(2)所谓发挥“世界工厂”作用的生产转移性投资下降,但在华的转移性生产继续上升。仪器仪表在华定牌、定制、委托生产方式逐步减少。同时三资企业中低档产品的向外再转移将逐步增加。
(3)兼并中方优势骨干企业仍是当前外资的重点,对有可能的对象继续大力推进。由于实施和操作此类兼并的困难和复杂性,除了一步到位的“硬兼并”以外,渐进的“软控制”也已成为外资推进的模式,由于外资分析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作用和优势将逐渐减小,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作用将不断增大,外资在兼并中方生产企业的同时,开始着力兼并中方经营性企业和有集成能力的企业。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仪器仪表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深思的转变。关注动态,把握转折,乘势发展是所有企业应有的明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