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联供是我国积极鼓励发展的一项能源循环利用新技术,目前在石化、钢铁、造纸、橡胶、纺织、水泥、食品等耗电、用热规模大的工业企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热电利用效率;但在非工业领域,以热电联产为核心的“分布式供能”还刚刚起步,而且步履维艰。在全国电力短缺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分布式供能”不仅能循环利用能源,还能缓解大电网的压力,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但这个循环链却“循环”得异常艰难。
“分布式供能”是对传统供能方式的有益补充
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大电网供电”和“集中式城市热网供热”而言,“分布式供能”是一种新型终端能源供应方式。“分布式供能”有多种方式,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同,有电力单供方式、热电联产方式和冷热电三联产方式等;根据发电的原动机种类不同,又可分为燃气轮机、外燃机、柴油机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其核心都是终端能源用户将发电系统和供热、供冷系统结合起来使用,独立地输出电、热、冷能,自产自销,独立运营。采用这种供能方式,可以比传统的集中供能方式节约一次性能源30%左右。由于“分布式供能”具有良好的环保效应、高效的能源利用率、丰厚的投资回报、机动灵活的运营机制,自诞生以来就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被认为是代表21世纪能源利用技术和管理发展方向的一种供能模式。美、欧等发达国家政府都竞相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鼓励支持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
目前,“分布式供能”已占到发达国家能源供应总量的25%以上。美国分布式能源供应站已达到近6000座,仅大学校园就有200多处采用了分布式能源供应站。分布式供能系统产电量的54%为自用电,其余采用经营方式出售为公用电网,热电联产的发电量占全美发电量的9%以上。英国在过去的20年中,已安装了1000多个小型成套分布式供能系统设备,遍布英国的各大饭店、休闲中心、医院、大学、机场、公共建筑、写字楼和购物商场。
“分布式供能”与我国在工业企业推行的“分散供能”有本质的区别。“分散供能”以燃煤为主,采用集中供热网管向分散的用户供热,电力以上网为主,或电厂在发电的同时,将余热转换成热能,通过管网向用户供热。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但在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缺陷,而采用“分布式功能”则有助于打破我国能源供应由燃煤垄断的局面,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上海4个“分布式供能”试点均不理想1998年,我国政府把以“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为核心的热电联产联供,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能源项目。为了推广这种先进的供能方式,上海先后有4家单位进行了试点,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早在1995年,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就投资1500万元建造了全国首个“分布式功能系统”,从美国进口了一台燃气轮机,并设计了余热锅炉、油锅炉、溴化锂制冷机组等辅助系统,专门为医院大楼提供电、冷、热。按照投资预算,如果机组每年运行5840小时,则全年可节约120万元的燃料费用,4至5年就可以收回投资。但实际运行与理论上的计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医院的最高用电负荷只占机组发电能力的一半,而富余的电力又不能上网,大量的余电、蒸汽也被白白地浪费掉,使用费用居高不下,医院只好停机不用,重新用上大电网的电。
吸取这一发电能力“供大于需”的教训,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在进行“分布式供能系统”设计时,决定“以热定电”,确保全年最低供电量。如果超过基本供电量,不足的电能可向公共电网购买;而一旦自身用能不足,富余的电力由于同样不能上网,剩余的能源浪费风险将完全由投资者自己承担,因而这项试点进展缓慢,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经测算,如果系统满负荷发电量400千瓦,每天运行12小时,闵行区中心医院每年可节约能源支出费用近70万元。
浦东国际机场2000年也正式投入使用了一个“分布式供能”项目,系统的核心是一台4000千瓦燃气轮机,只有当这台燃气轮机满负荷工作时,其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得到体现。但由于与分布式功能机组并网的“航飞站”仅在夏季需要较大负荷的电量,平时电量负荷相对不足,因此经济效益一直没有体现,最后只好委托闵行电厂进行管理。
上海闵行区的一家民营休闲中心也安装了一套“分布式供能”设备,由一个专业能源公司负责投资和经营,自2002年底运行以来,无论投资方还是能源用户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该系统的并网问题未获得批准,目前只能采用自发自用和电网供电隔离的封闭系统运作模式。当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将系统暂时切断,恢复电网供电,但必须受到一定额度的限制。与闵行区中心医院“分布式供能”项目一样,该系统的装置也设在地下室,由于各种能量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对安全与消防都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散兵游勇”式的“单打独斗”难成大气候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叶守礼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对以上四个运行并不理想的“分布式供能”试点项目进行了调研分析后认为,发展“分布式供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经济、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仅靠单个企业或部门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实施的。
据了解,上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推广“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战略目标及规划性意见,各个项目实施单位基本上还处于“散兵游勇”式的自发探索状态,缺乏具体的目标规划指导。由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实施必须依赖于燃气供应、电网连接、备用电保障、消防安全等各项内容,目前这些配套项目尚缺乏明晰的系统标准,一些政府部门通常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凡是成功的分布式供能项目,都具有开放式系统的特点,即允许分布式系统利用上网、并网措施,实现系统内能源的供需平衡,但我国电力部门目前对上网和并网技术的审核,还缺乏明确的规范。此外,对于建设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用户,还存在名目众多的不合理收费现象,如管线的接入费、减压装置费、电力接入费、备用电容量费、电量费等各类收费,这些都缺乏规范的标准和透明度。
技术上的不完善则是阻碍分布式供能系统推广的主要缘由。我国目前还难以实现分布式供能系统成套设备自主生产,关键设备和控制系统尚需进口,对整套系统缺乏评估体系和标准,这些因素导致某些项目出现热电负荷计算失误,在消防、电力、燃气等配套设施的设计中,也屡屡发生技术、管理上的矛盾冲突,以致延误项目进度,造成投资效益低下,并使这项循环利用能源的“循环链”难以正常“循环”。
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作“他山之石”
叶守礼教授告诉记者,发达国家推广“分布式功能”技术已有20多年历史,他们的经验可供借鉴。首先,不少发达国家将循环使用能源作为能源战略大力推行,不仅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且还确定了时间表。如美国提出要力争在2010年将20%的新建商用、办公建筑都使用“热电冷三联产系统功能模式”,并对5%的现有商用、办公建筑进行改造。欧盟委员会也提出到2010年,欧盟发电量中“热电联产”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9%增加到18%。
英美的政府部门还带头采用热电联产的设备,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首相的唐宁街10号官邸,都采用了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些发达国家还适用经济手段扶持分布式供能的发展。如美国建立了“先进技术开发基金”,帮助用户降低热电联产的投资和运营费用;此外还建立了一个公益基金,通过对发电或用电征税等方法筹集资金,用于补贴先进、清洁、高效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应用。对于用户自发电的剩余部分,国家采用净测值的方法,按照符合条件的设备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按零售价收购。英国也允许一定限量内的电力直接销售,对住宅用热电联产的小型工业用热电联产给予投资补贴。
据了解,在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部门也设立了免息基金,附之于银行贷款,以降低分布式供能项目的贷款利息。凡是热电联产设备还可享受两年加速折旧和抵扣当年所得税政策,用于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天然气也可享受优惠价格,为一般工业用气价格的九折左右,并规定天然气供应商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供货;对于热电联产的剩余电力,政府也规定必须以合理价格进行收购,以确保热电联产项目的经济利益。此外,台湾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热电联产推广体系,其中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