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核心提示
每年冬季的集中供暖,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居民要交一笔数目不小的取暖费,并且由此还会引发一些矛盾。自2004年以来,衡水市委宣传部干部马三坤就拆掉了自家的暖气片和供暖管道,一门心思研究"节能供暖法",并呼吁取消集中供热。他发明的"太阳能供暖器"、"满效率供暖法"等供暖方式,虽然短期内还不可能大规模推广,但至少提供了一种冬季取暖的新思路。
■拆掉暖气片,实验“节能供暖法”
1月12日中午,记者来到马三坤的家中,这里没有北方居民家中常见的暖气片、供暖管道等取暖设施,2004年,马三坤为实验“节能供暖法”将其全部拆掉了。此时屋外阳光和煦,屋内虽然没有供暖,但并没有特别冷的感觉,看看温度计:13℃。马三坤打开空调和电暖风,一会儿的工夫,温暖就又增加了几分。
马三坤做实验的住房是106平方米的普通楼房,连续5年没有用集中供暖,而是采用空调和电热器取暖。实验数据显示,如果人在室内时温度在16℃左右,一个取暖季的用电量不到500度,折合电费不到300元,而集中供热的花费则在2000元左右。马三坤因此认为,绝大多数的家庭住宅和办公用房停止集中供暖,采用空调或电热器取暖是可行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我并不是交不起取暖费,我是政府工作人员,妻子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我们夫妇的单位每年都会有取暖补贴,家庭收入应付每年的集中供热取暖费绰绰有余,我只是想用自己的亲身实验,来探索一种北方居民冬季取暖的新思路。”马三坤说。
■认为供暖可采用多种方式实现
马三坤为记者列举了集中供热浪费的三种表现:一是室内没人时也供暖,很多家庭白天没人,办公室晚上没人,集中供暖造成热能浪费;二是不常用的房间的暖气管道由于和其它房间相连,此房间也长时间供着暖,造成浪费;三是在供暖期内,在某些气温较高的天气不需要供暖时,集中供暖也不停,造成浪费。
马三坤根据热力学知识向记者解释说,空气的温度是由空气分子的平均动能决定的,人感知到的空气温度实际上就是由紧贴于人体皮肤周围的一层空气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决定的,而且这层空气的厚度只需万分之一厘米以下即可,从理论上讲,只要确保人的皮肤周围这万分之一厘米厚的空气的平均动能大小合适,就能使人感到温暖。
因此,要想达到供暖的目的(身体不冷)有两个途径,一是耗费能源加热人周围的空气,达到一定温度后,人的身体就感到不冷。二是采取保暖措施,穿比较保暖的衣服使热散得慢,不感到冷。马三坤说,这两种途径可有多种方式实现,而不仅仅是集中供热。
■探索并实际利用“太阳能供暖器”
为了不使用集中供热也能达到取暖的目的,马三坤提出了“满效率取暖法”,其内容是:将居民住房建成高性能保温的;将照到墙上的太阳光能全部引入房间提高室内温度;在此温度基础上利用电暖气或空调加热人体周围的空间,并在室内实现热随人走、人离热停的取暖方式。其核心是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去年入冬前,马三坤又耗资2000余元,在自家的阳台和楼顶上安装了9个“太阳能供暖器”,此装置为1.5米长、1米高、20厘米厚的保温容器,表面为双层玻璃,容器中有个黑色钢板,上下各有管道相连。其工作原理为:钢板吸收太阳光加热空气,热空气向上升通过管道输入需要加热的房间,房间的冷空气通过下面的管道输送进来,如此进行循环将房间内的空气加热。
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集中供热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热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居民负担不起高价的取暖费。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节能降耗,人们选择冬季取暖的方式会越来越多。虽然目前情况下停止集中供热还不现实,但马三坤的做法提供了一种节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