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资讯 » 供热要闻
 
供热要闻

改善能效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7-17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230
      对国际能源市场的过度依赖,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不能承受之重,而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安全的能源体系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是未来10年甚至20年完成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能源发展有需求管理和保障供应两方面,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从我国现实出发,需求管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能对需求的合理性进行引导,单纯依靠增加供应无法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战略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节能和提升能效是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优先战略
  
  中国现在面临过度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北京贷款机构认为,必须寻求一个有效的机制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正面临国际上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提升能源效率是实现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效的改善能够减少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削减燃料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改善消费者福利。同时,相应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的减少也可获得巨大的环境保护收益。而且,能效的提高将减少我们对化石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能源安全。
  
  首先,改善能效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对能源的需要仍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英国石油公司(BP)发表的《2030年能源展望》报告认为,未来2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加40%。新兴经济体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2增加到2/3,特别是中国未来20年对能源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同时,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多,而石油、天然气和核电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种结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的环境压力较大。有数据显示,中国消耗了全球16%的能源,但却仅创造了全球8%的GDP。
  
  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来支撑中国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将导致对中国和全球来说都不可承受的环境损害,并加剧了能源安全的威胁。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国家能源安全和节约成本,中国需要给予提高能效和节能以优先关注。在很多情况下,这方面的投资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我国总体能效较低,有很大的改善潜力。
  
  中国总体能源强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差距大。自1991年以来,中国能源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尽管中国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强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以2009年各国数据为例,中国能源强度是欧盟27国的3。63倍、欧盟25国的3。71倍、是美国的3。38倍、与日本的差距高达6。54倍。这反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由高投入所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能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
  
  中国当前较低的能源效率使其具有巨大的改善潜力,世界上也存在一些很有价值的改善能效的激励机制和经验,中国可从能效改善获得巨大收益。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实施相应措施:第一,实施全方位节能战略,将节能降耗融入各个行业,同时将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家庭生活能源消费作为节能工作的重点来抓。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将调整产业结构产生的结构效应以及减少产业结构自身能效提高所产生的效率效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中国节能目标。第三,加强技术开发和推广。致力于提升煤炭、油气开采的技术水平、建立高质量的能源运输网络。对于中国现有已开发成熟的技术,要加强其应用水平;对于仍然在研发中的技术,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集中力量将中国现有最迫切需要的技术开发出来,同时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实现中国节能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前进。
  
  二、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战略上考虑低碳能源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灾害频繁的形成与人类过度地消耗化石能源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虽然能源给当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舒适和便利,但是全球能源消耗量持续增加的趋势不仅对世界能源供应是严峻挑战,而且给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巨大压力。当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很难逆转。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制定本国能源战略和政策时,已优先考虑环境因素。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强调发展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实现《京都议定书》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能源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正越来越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能源战略目标由单纯强调能源供应向3E(Energy,Economy,Environment)方向发展,即向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
  
  要从战略上考虑低碳能源发展。要从现在开始使我国的能源系统向低碳方向转变,必须进一步考虑最有效的政策措施,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费的增加速度和总量,在增加能源供应总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低碳排放的增加速度和数量。要在2030年以前实现碳排放的零增长(很有可能提前),必须考虑峰值不可能过高的问题,认真为2030年后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做好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必要准备。
  
  三、立足国内,实施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要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全方位的措施,不过度依赖单一的能源形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战略的核心是安全、环境和效益。不仅如此,鉴于全球化石能源日趋衰竭、应对全球变暖压力日增,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程度也随之普遍上升,清洁高效能源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各国产业升级和率先走出危机的战略制高点和增长新引擎。中国在这一轮竞争中第一次和发达国家几乎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能否赢得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流的能源发展战略。
  
  多年来,中国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而且储量十分丰富,很多资源尚未开发。因此,中国应继续坚持立足国内解决能源供给问题的做法,同时加强中国能源的清洁程度,在确保供给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能源开发利用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实施以“清洁煤”为主的能源战略,同时加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其次,加强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当前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相当低,而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禀赋却很丰富,能源研发投入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中国应将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放在中心位置,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对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产业发展和科研攻关计划。抓紧制定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应用相配套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通过各种行政和市场手段促进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
  
  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确保中国能源外部供应安全
  
  资源的有限性与各国能源战略区域向境外转移的特点,意味着国际间的能源资源争夺正在加剧。与过去不同,各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能再靠殖民地的方式掠夺资源。资源与市场的国际化,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强与能源生产国的外交往来,保证能源供应的来源;同时,必须加强能源消费国之间能源合作,形成联盟,增强话语权,抵御能源价格的上涨。资源进出口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资源国之间的战略联盟(如OPEC)的合作以及资源进口国之间的战略联盟(如IEA)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加微妙。突出体现在国际石油问题上,焦点集中在中东。为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外交成为能源消费国家21世纪以来的外交重点。各国能源战略普遍出现加强国际化的趋势。由于能源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具有重要作用,能源的市场性质已从一般商品转为重要的战略商品,能源问题已呈现出日益全球化和政治化的趋势。由一国自主的能源发展向境外资源的拓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为避免国家之间对世界有限能源资源的恶性竞争,我国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将能源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战略因素,强调能源生产大国之间以及消费大国之间的对话机制,发展多国的能源国际合作。
  
 
 
[ 行情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