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资讯 » 市场动态
 
市场动态

采暖费涨还是跌不是民意本质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31  浏览次数:416
      大家评谈

煤炭价格一跌再跌,一些受煤炭行情影响的商品价格,随之受到关注。比如采暖价格,坊间降价呼声强烈。煤价降了,热价该不该降?降或不降,由谁来定?合理依据分别是什么……种种疑问的背后,不只是人们对各自腰包的在意和呵护,还有作为公民社会一分子,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和警觉。

今冬取暖费不会降价今冬取暖期来临前,煤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在煤炭行业整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同人眼中的煤价是不同的,业主希望取暖费降一降,煤企则希望赚一赚。但从经济规律上看,煤价的最终决定者是供需关系且需求的决定作用更大:用煤的人多且供不应求,煤价就会上涨;用煤的人少且供过于求,煤价就会下跌。今冬的煤价涨跌与否,必然由以上关系决定。

考察山西煤价,大家会发现,在社会整体经济向上、各行各业开工率高的情况下,煤炭会供不应求。因此,煤炭价格上涨。近3年来,整体经济低迷,各行各业开工率低,煤炭供过于求,因此,煤炭价格下跌。但这是大环境下的煤价,具体到今冬供暖,还必须考虑到很多条件。

第一,是政策影响,近期国家取消了进口煤零关税政策,直接导致煤炭的供给量减少;第二,供暖季节来临,相对于用户的需求,会产生煤炭供给量减少的情况;第三,近3年煤炭价格的市场调整,使得许多煤企已经停关、整顿,直接影响了煤炭的供给量;第四,取暖期是需求旺季,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旺季,这会使得煤企不敢大量生产煤炭,也影响市场供给。基于以上几点,理论上,煤炭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煤炭价格不会下跌,今冬取暖费不会降价。

长远来看,煤炭价格下跌对消费者不见得是好事。煤炭降价的时期,一般也是社会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时期,这种不景气会传导到普通人的工资上,直接的结果就是工资降低或维持不变;煤炭涨价的时期,一般也是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传导到普通人身上就是工资上涨。

本报评论员 杜建伟

供暖企业应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又到了供暖期,人们直观看到的是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已经达到近年来最低,可供暖价却依然坚挺。

我们不妨先看看油价的定价机制。2013年3月27日之前,油价的涨跌饱受诟病,在国际油价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的背景下,油企觉得上调油价没到位、不准时,消费者觉得“调涨不调跌”。有油企的内部人士道出现行定价机制的两个弊端:一是滞后,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调价周期较长,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二是规定模糊,给有关方面留下不严格执行调价行为的空间,该调整时不调整,调价幅度又不到位。2013年3月27日之后,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善方案出台,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完善价格调控程序。

此后,油价涨涨跌跌,虽然仍有涨多跌少的声音存在,但是总体市场而言,人们对价格的涨跌已经习以为常,批评之声渐弱。

言归正传。供暖价格未降,供热企业也有一肚子苦水,如历史欠账、人员成本增加、旧管网维护、新管道铺设等等。诚然,影响供暖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煤价无疑是影响供暖价格的重要因素。

根据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煤炭价格的波动和热价挂钩,一方浮动,另一方亦随之调整。今年,煤价降了,供暖价格未降,足见这个指导意见对市场的调控并不明显。

我们认为,供暖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是造成人们对供暖价不降产生质疑的主因。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实现了信息的阳光透明,以及为民众监督公款流向创造了条件,油价的定价机制让人们明白了油价涨跌的成因。当然,油价与供暖价不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涨跌常在几日内发生明显变化,但供暖一年仅一次,人们对供暖费的普遍关注度也仅是在供暖前后,而供暖企业在进行信息公开方面显然存在不足,在受到民众质疑时才会倒苦水,不仅无助于澄清事实,更有为不降价狡辩的嫌疑。在供暖价格上,不仅要求供暖企业在信息公开、透明上下功夫,还要提前发现问题,勇敢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这样让民众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有助于供暖价格联动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尽快完善。

本报评论员 权力超

“管涨不管跌”透视民意视察慢半拍煤价降了,采暖费怎么还不降?按照供热公司的说法,他们一直都在亏损,人员工资在提高,采暖管网改造成本高,最主要的是,热能是从电厂购得,热能没降,采暖价格自然没法降。而电厂的正常运转也非常不易,他们坦承亏损,为了给国家供电,他们高成本产出,低成本收回——煤炭价格是降了,可人员工资不是涨了吗?而且,搬运、运输成本个个都涨……然而,缺乏事实和数据支撑的“亏损说”,只能博取一时同情。若作为决定热价调或不调的依据,显然远远不够。

热力企业亏损不是个体私事,亏的是国家的财产,是人民的血汗。企业常年亏损,理应对原因一查到底:管理是否科学,支出是否合理,财务运转是否正常,政府补贴用在何处,是否存在人员臃肿成本增加的情况……不细查深究,便无从诊治企业连年亏损的痼疾。

奇怪的是,这样的民生企业亏损了一年又一年,竟少有人试图查清病根扭转现状。倘若监管抑或整改跟得上节奏,企业运转正常,百姓不再为亏损埋单,采暖费随煤价下调或许不是没有可能。

如今,各方舆论可谓很强劲。公民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这次“叫板采暖费”观点的主要基础。故可以说,这次的调价呼声,更须纳入民意视察范畴之内,不能不引起重视。

舆论倒逼下,一些地区的发改委,有的在替企业“背书”,历数企业每年亏损的凄楚境遇;有的则谨慎回应“会随时关注相关动态,适时调整供暖价格”。值得一提的是,呼和浩特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王主任列举数据后,很专业地表示:“主要原因是之前制定的采暖价格偏低。”这个观点比较新颖,可以总结为此次“采暖降价谈”中的“偏低说”。

实际上,调低供暖价格,都在看政府的表态。由此可见,发改委声称的“随时关注相关动态”,说的正是政府的动态。至于政府怎样才会动起来,这个得看政府民意视察的敏锐度和认识度。老话重提,说说采暖费涨价的事。2008年,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做好冬季供热采暖工作的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依据这个文件,2009年,我省太原市物价局召开了“城市居民供热价格调整听证会”。听证会上,百姓代表非常之配合——不能因为老百姓占了便宜,反让企业亏损。采暖费就这样子,涨了。

煤价涨了,采暖费要涨,而“降价”,仿佛还属于一个价格听证的新举措范畴。笔者认为,政府理应及时跟踪市场行情,加大对供热和水电的调价机制,以减少百姓损失。民生无小事,政府的民意视察,务必要精准敏锐。相对而言,政府的反应速度更要精准快捷,惠民是大事,民之常受益,国之常安泰,始终是一个责任政府把守的底线。

本报评论员 高 辉

对民意的回应不容缺失煤价大幅下跌,公众产生对取暖费下调的期待十分正常;热力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后,拿出自己的意见,亦在情理之中;供热属于公共事业,热力价格属于政府定价范畴。取暖季来临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向公众公布热力企业运行成本和在此基础上确定的供热收费标准,积极主动回应和引导民意,亦是分内之事。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早在初秋时节,关于今冬供暖价格将要下调的传闻已在网络及微信朋友圈疯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直至供暖季来临,相关部门仍未正式对这一消息背后的民意表达作出回应,公众只能依据散见于媒体报道中的零星信息,在疑惑中作出种种判断。

煤价降了,热价降是不降?窃以为,公众最大的困惑不在这里,而在于面对沸腾民意,相关部门何以如此淡定地保持缄默,以及未来应该如何打破这种不负责任的缄默。

近年来,伴随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散布于微博微信等虚拟社交空间的网络民意影响力急速扩张。网络民意,已经成为公众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民意的真实映射。如何最大限度地采集民意,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诉求,如何更加及时地回应和疏导网络民意,如何在权力与民意的良好互动中,查堵工作疏漏,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及时了解和回应民意,体现着公权部门对自身职责使命的清醒认知,和由此生发的对民意的珍视和尊重。及时回应民意,澄清真相,引导民意,也是在社会分化加快、利益诉求趋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掌握话语主动权,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自身工作效能和民意认同度的需要。

取暖季到来之时,相关部门针对公众期许和呼声,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该公布的公布,该论证的论证,该解释的解释,这才是对社会、对民众、对自身最负责任的做法。

本报评论员 翟少颖


 
 
[ 行情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