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路社区不少居民在家中要裹着被子。 社区供图
在石景山与门头沟两区交界的西六环高架桥旁,静静地矗立着一片红砖楼。这些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隶属于门头沟西宁路社区。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铁路职工,来自天南海北。
西宁路红砖楼是企业自供暖。也许是因为设备老化,也许为了节约用煤,这里每天分四个时段供暖,到了晚上11点之后,暖气基本就没有多少温度了。因此在漫长的冬天里,西宁路红砖楼里的居民们最希望看到两种风景:一种是天空中升起暖洋洋的太阳,一种是锅炉房的烟囱冒出热腾腾的白烟。
冬天在家不敢脱衣服
上周六下午,西宁路1号楼六层一个两居室内,张先生裹着被子坐在床上,不停地咳嗽。此时,室内温度计显示有16℃。“平时住在项目工地,回来两天就感冒了。”
张先生说,当天天气预报最高气温是6℃。根据北京市供暖规定,气温在零下7℃以上时,老旧小区的室内温度应该达到18℃。“我们这里经常达不到标准。”
据张先生介绍,西宁路的居民大多是一家铁路企业的职工,冬天是单位自供暖。“每天一早一晚,上午下午分四个时段供暖,夜里11点之后锅炉封火,暖气慢慢就凉了。”
张先生说,小区里住着很多退休职工,年纪都不小了。“人上了年纪就怕冷,冬天屋里只有十几度,进门都不敢脱衣服。中午外面阳光好的时候,屋里感觉还没有外面舒服。”
晚上盖八斤重厚棉被
每年10月,住在西宁路3号楼的刘女士就会把自己八斤重的厚棉被找出来晾晒。“过冬就靠它了。”刘女士说,现在人们都喜欢柔软蓬松的棉被,可她还真离不开这条絮了八斤棉花的大厚被。
刘女士说,小区每天分时段供暖,她没有掐算过准确供暖时间,平时主要看窗外不远处的锅炉房来判断是否开始供暖了。“只要开炉供暖了,锅炉的烟囱就会冒出白烟。”
这天下午两点多,冬日的暖阳照进房间,刘女士看看窗外,锅炉房的烟囱飘着稀疏的烟,伸手摸了摸暖气,不觉得热,也不觉得冰手。“天气好的时候,供暖时间也会减少。”刘女士说,入冬以来还不是特别冷,白天暖气不热,也基本上能保持15℃至16℃,可到了夜里,暖气基本没有了温度,要没有一条厚棉被,漫漫长夜还真是难熬呢。
除夕夜停暖冻跑亲友
刘女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小区刚建好时,冬天供暖还真是没的说。“那时比现在冷,可屋里的暖气足,如果不开窗就会觉得热。”刘女士说,大约十年前,小区开始分时供暖,而且到了晚上还经常停水。
小区房管办向居民们解释,由于管道老化,无法保证全天恒温供暖。在供暖季到来前,刘女士和邻居们也经常会看到,胡同里挖出深沟,已经锈蚀漏水的管道被丢弃在路旁。“基本是哪儿坏了修哪儿,就是一直没有彻底解决。”
刘女士还记得两三年前的一个除夕夜,几位亲友留在家里打牌。夜里十一点多的时候,暖气已经有些凉了,房间里的温度下降到10℃左右。她的嫂子冬天怕冷,在凉屋子里待久了身上就会过敏,长出红包。眼看就到十二点了,嫂子的身上长出大片的红包,浑身刺痒难挡。刘女士也不敢留她一起守岁了,赶紧打车给送回了家。
无 奈
空调成暖气必备“伴侣”
每年冬天分时供暖,像刘女士这样的老住户已经基本习惯了。而一些新住户就有些不适应了。
李阿姨和老伴儿因为住房拆迁改造,开始在西宁路租房居住。今年是他们在这里度过的第二个冬天。“我们这房间里的暖气一直就是14℃至15℃,必须长期开着空调。”李阿姨说,因为吹空调干燥,屋里还要摆上两盆水增加湿度。
白天暖气就不热,最难熬的还是夜里。“有几次夜里真是被冻醒了,一摸暖气都是凉的。”李阿姨说,刚搬来那一年,因为冬天晚上没有暖气,她起来上卫生间,穿的衣服少了,结果还被冻感冒了,在医院输了几天液。
李阿姨家的邻居也是一个租户,两个年轻人带着一个孩子。小孩儿白天上幼儿园还好说,晚上回来家里只有十几度,孩子冷得直流鼻涕。“他们又没有空调,我就经常让孩子到我这来玩儿,到睡觉的时候再抱回去。”
争 议
分时供暖居民反应不一
对于分时供暖,西宁路的居民们的态度不尽相同。在这里租住了几年的罗先生表示,每年冬天都要按面积交供暖费,供暖企业应该保证供暖达标,不能分时段送暖。
而退休职工王先生表示,虽然分时段供暖不能保证全天温度都达标,但收取的供暖费也要低于其他小区。“这里一个供暖季只需要几百块就够了。”
王先生说,分时段供暖也符合节约理念。“天气不冷就少烧点煤,晚上睡觉时,就把炉火封起来,以前我们自家烧炉子取暖也是这样嘛。”
改 造
明年改造锅炉保恒温
近日,记者来到为西宁路红砖楼供暖的锅炉房外探访,对居民反映的分时供暖情况,一位工人说:“一天就给四回热气儿,厂里就是这么规定的。”西宁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红砖楼属于企业自供暖,因此主要还需企业自己解决。
据西宁路铁路职工宿舍区房管办工作人员介绍,分时供暖主要是因为锅炉老化等原因,企业才采取的无奈之举。据该工作人员透露,预计明年,企业将对锅炉进行改造更新,那时供暖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最起码达标没有问题。目前,如果住户家中不热,可给房管办打电话报修。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王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