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资讯 » 企业访谈
 
企业访谈

袁清:“人文化+”和“互联网+”相得益彰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14  浏览次数:479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PMI为49.7%,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创3年新低,这多少反映出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增长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下行的压力正聚集于中小企业。

企业战略系资源导向战略,机会导向战略和价值导向战略。笔者推崇“惟思想基因企业胜”,遵循的则是“价值导向战略”,当下企业的经营要素不在于资源禀赋优势,也不在于技术条件(因技术周期论),而在于着力用户价值的导向战略和顾客主张的价值观。

“互联网思维”炙手可热,美国沃顿商学院乔纳·伯杰最近关于“互联网思维”的研究得出,“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不是“网”,而是“人”,是顾客心理的决策过程。国内也有某著名学者直指“互联网思维”不是让商业更商业,而是让商业变得更加生活化、人性化、人文化。

“互联网+”的“三重境界”

“互联网即隐喻”,这是笔者在美国学者波兹曼主张的“媒介即隐喻”论述后的推断。互联网用一种隐敝但更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但必须清楚,互联网仅仅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它不可能改变商业的本质逻辑。

什么是“互联网+”?它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即是关系及智能的连接方式,关系是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人与场景、人与未来的连接,智能即通过计算机的连接,实现分布式、零距离、关系的构建与连接,融汇了人的智能。当下“互联网+”,要特别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背后的驱动力,关注“人、事物、数据、流程”构成的“万物互联”,而更为重要的是“万物互联”倒逼下的企业战略转型和“商业模式”的重构。

“互联网+”的“第一重境界”定义为“工具化”,即运用电商平台,企业、组织+互联网,以打破更多的信息对称,打破时空,以顺应80后为主体这一新兴消费群体消费模式和行为的改变,研究“沙发跟踪”的新形态,制造和引导新的热点需求。

“第二重境界”——“思维化”。开掘消费者的价值创造力,关注顾客主张。“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开放生态”,用此互联网的精神颠覆和重构新商业生态。组织去中心化,信息的民主化,参与的民主化。

“第三重境界”——“人文化”,弱关系的社会里,应重构契约和信任关系。“互联网+”的境界在于对消费者的正心诚意,真诚侧怛,秉承利他思维,时刻保持对消费者的敬畏和虔诚之心。

“互联网+”下,消费者的旅程在改变,企业战略的转型迫在眉睫,战略层面、业务层面、职能模式、战术项目等等,这些涉及企业的发展方向、愿景、盈利系统、价值链都需要有一个颠覆性,脱胎换骨的改变。

“商业模式”的重新建构,在“互联网+”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过去成功企业的DNA包含产品、技术、团队、现金流等,而今天商业模式的可扩充性,清晰的盈利模式已是当其时。“商业模式”涵盖价值主张、产品定位、模型、能力、控制,而这其中价值主张发展当其中,产品的定位是根本。

所谓价值主张在营销中也称之为“价值观营销”,在产能过剩,产品物性相近的市场环境里,你对顾客的“同理心”,所产生的“顾客让渡价值”和构建的“强关系”是重要的“轻资产营销”,这些“轻资产营销”已成为今天营销的王道。

“人文化+”和“互联网+”:企业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笔者提出“当下社会有两个重要的价值思维”,即“互联网思维”和“人文化思维”。对于企业来讲“互联网思维”毫无疑问是用“互联网+”的形态,“+”出顾客价值,“+”出新的商业模式,“+”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企业的“人文化思维”是用“思想”、“精神”、“道德”、“仁爱”等人文“学”后,对他人的关怀、有同理心,愿意利他的价值理念。而由“人文化思维”衍生出的“人文化+”,则是“+”出战略,“+”出品牌,“+”出营销。人是人文化的创造者,反过来被从创造出来的人文化能动地塑造着人文化与人的这种双重关系即为“伟大的因果循环”。

日前,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涉及创业创新支撑,要素集聚,智慧能源,新兴消费,智能制造等,国家将着力将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经济提质。毋需置疑,互联网融合工业、社会的威力巨大,驱动升级并形成新的经济形态。但不可不警惕这场工业经济和消费经济“盛宴”下可能的物质主义独欢,拒绝让这一浪潮蜕变为一种世俗的成功学。

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辩证法揭示的基本原理。

这次国务院关于“‘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的11项重点中,其中一项即为“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协同制造”在笔者看来意味深长,中国制造靠“互联网+”,但仅仅有“互联网+”还不够,中国企业欠缺的东西太多,很少有企业懂得制造机制里的原理、机理,所以只是“组装”,很难把产品“集成”起来。

再有与德国、日本工人所具备的专业素养相比,中国很多工人专业性较差,缺乏连续性,很多中小企业的工人今天还在田里收麦子,明天又回到厂里干活了,比较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缺少工业文明的培育。

诚然,中国几千年习惯是饭桌上的“连接”,一米直径范围,酒与肉相连接,而对于大跨度、超时空的网络“连接”,恐素质、意识、伦理等未必准备好了。骨子里的饭桌、酒肉思维,技术的非人性化,缺乏核心技术,山寨抄袭,这样的“连接”并不能产生创造力。

从基础经济的角度看,并不是纯的互联网技术本身提高了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德国提出工业4.O,看“德国制造”有口皆碑,其效率和水准独领风骚,其背后是德国人对品质的人文追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当然也有流程化、可测量、自动化、工具化的系统认知。

综上,“协同”需要的还有技术升级,品牌升级以及更重要的价值观升级。互联网的非道德行为已在蔓延,市场有市场的逻辑,当下用道德来要求企业不是高蹈,市场不排斥道德,形成企业价值观的闭环,“人文化+”正当其时。

不可否认,快速发展的网络建设掺杂着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企业的“互联网+”的技术体系中诚信与否,决定了内容的真与假,行为后果的善与恶,关系环境的虚与实。网络更是对人伦关系,人际关系的一种考量,试想网络一旦脱去了面子的温情面纱,脱离了外在对主体身份的约束,人们的内在本真就容易还原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和“人文化+”是当下企业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今天的微信、微博、脸谱等“社交媒体”创造了一个“生活”,它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创建了一个生活体系,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认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的本身就是“互联网思维”的出发点,企业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所做的“生意”,则是在“生活”的逻辑下传递企业人文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从以上“生活”大于“生意”新经营哲学看来,“人文化+”是一个文化的系统工程,是集企业的思维、信念、价值和知识构成的一个理念和行动体系,是依托人文化要素、知识资产,使企业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在笔者看来,不论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其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公关能力、文化能力、整合能力归根到底都是“人文化”的能力。正是由于“人文化”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的特点,才使得人文化这一轻资产运营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以小博大、杠杆他人的资产。

企业“人文化+”是集“人文化战略”、“人文化品牌”和“人文化营销”构成。坦率地说,企业“人文化+”,虽属于“非主流经济因素”,或也不是企业存续的必要条件,它比起企业的其它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等战略属于“轻资产”这一特性。

在面对当下经济“产能过剩”、“消费者习惯性的怀疑”和“价值观战略王道”的“新常态”下,它能够快速确立企业个性,帮助企业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和淬炼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力量,引领道德经营风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迅速能与社会和消费者形成价值共振,从而在市场经济利润优先的前提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法国人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任何消费文化都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消费文化很大程度上被内置在人类天然性需求之中”。笔者认为“天然性需求”就是消费者所渴望的商家“忠于自我”的真实、人文的行为。爱默生说过,真实是我们的元素,“提供真实”是当下营销的人文利器。

商业中客户一般不会接触到公司的文化、愿景、价值观等,而经理人和终端“忠于自我”的“提供真实”所展露给消费者的美学、体验、人文的印象,构成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受。

人文化战略、品牌、营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专家指出,随着信息3.0的技术,新一商业文明时代已经来临,“人文化思维”涵盖了企业研发、沟通、客户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整个价值链中,并促进了一系列有别于以往消费者心理决策的过程。“人文化+”中的“人文化战略”,正是顺应了一个新的价值链体系,它是由一个企业组织存在价值理由的“战略愿景”、明确企业方向的“战略定位”、寻求竞争优势和资源整合的“战略目标”以及和核心竞争力的投入产出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评估”。它在整个“人文化+”中为战略导向。

“人文化+”中的“人文化品牌”是企业通过构建社会和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强化品牌溢价价值。当下品牌建设和与消费者的沟通,倾向于拟人化、情感化。有研究发现,带有情感,尤其是正面情感的内容会获得更多的分享。“人文化品牌”正是通过细致的、直抵人心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带来一种难以复制的无形资产。“人文化品牌”其维度除了产品自身的功能外,以及很重要的凝聚企业价值的“精神维”、彰显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和对合作伙伴消费者服务的“智力维”以及有较强社会责任的“社会维”。

“人文化营销”是“人文化+”的营销实践,它是营销1.0版(以顾客为中心)、营销2.0版(品牌化推广)、营销3.0版(体验营销)之后“营销4.0版”又一高级营销形态,它是用“道德与仁爱”、“哲学与精神”、“文明与美学”、“创新与公益”,并力图用“创造顾客让渡价值、着力顾客的同理心、构建顾客的强关系”创造新的营销文化。营销学有句话,最好的营销都有其动听的营销故事。“人文化营销”根据品牌个性、定位,与消费者讲述人文化的故事,故事又围绕着同一品牌主题,并利用当下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传播工具打动消费者。

笔者感言当下企业的“互联网+”的愈深入,“人文化+”将更为迫切。《大学》强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这里,正其心就是要端正心性,诚其意,是指产生人文的诚恳心意。《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就是讲人文诚信是顺乎天理、社会的正路、良途。

人的精神世界集中体现在人的理性上,一个时代确立了什么样的理性精神,既决定了这个时代理论的基本走向,又制约着这个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人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论,一切从人的体验、情怀出发,以人的利益作为终极价值,研究人的精神本性和意识多维,将企业员工和顾客的意志、热望与精神动力凝合起来,凝合起一种价值观,凝合起一种思想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纵观“人文化+”,其“人文化战略”、“人文化品牌”和“人文化营销”,“人文化战略”是“牛鼻子”,“人文化品牌”和“人文化营销”是“人文化战略”的具体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也不等于个别的简单组合”,它们间辩证统一,知行合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未来企业的成功,不在于你的企业多么拥有较高市场认知度,你的企业产品多么尖端,你的企业营销多么的缜密,而是取决于你所持客户价值的人文立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社会不论如何变化,人心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怀终究不会改变。    来源:慧聪供热采暖网
 

 
 
[ 企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