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济南CBD片区试行集中供冷,有报道说制冷效果挺好,随开随计费,不使用则不用交钱。“不开空调也能将室温保持26℃”,令不少人心生向往。
我们多方综合了解得知,有条件试行集中供冷的区域,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已经都实现了集中供暖。二者采用的是同一套市政管网。
那么,集中供冷在杭州有没有可能实现?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住宅小区,未来有没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呢?
杭州也有集中供冷
原理和供暖差不多
集中供冷这个领域,我国还在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大规模铺开。
从理论和技术上讲,集中供冷可以实现。杭州就有案例。比如杭州临安区青山湖的产业园区,就是冬天采暖,夏天制冷的。“我们参与过这个项目的前期与实施。不过,这个园区的集中供冷不供居民用户,只供园区里的工业、商业用户,大部分是写字楼和科研院所。”杭州城市能源公司总经理黄向东告诉我们。
原理是:建立一个集中式的能源站,通过采暖或制冷的管网,把热水或者冷冻水输送过去,循环给用户。
黄向东认为,所谓集中供冷,覆盖范围不能是一栋楼,至少要几幢楼、一个片区。供冷范围大约是半径一公里内,管线不宜太长,否则冷冻水损耗大,能源浪费比较严重。
集中供冷的节能模式在杭州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大型基础供能设施上也有尝试。
杭燃集团利用天然气发电后的余热,实现梯级利用。该技术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用于发电,并利用发电余热制冷、供暖,同时向用户输出电能、热(冷)的综合能源供应系统。这套系统,会先将高温段用于发电,排出的中温段烟气则通过溴化锂空调实现制冷,最后剩下的低温段烟气转换成热源水,这项技术叫做“三联供”。
目前,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小和山的绿色能源体验中心都在使用天然气“三联供”。
对普通家庭来说成本过高
更适合商业楼宇集中区域
大家最关心的是,集中供冷有没有可能惠及普通居民住户呢?
黄向东认为,集中供冷不适合全是居民用户的片区。
首先是不实惠。以家用分体式空调为例,假设买一台空调要花2000元左右,三室一厅全装上空调,花费也不会超过一万元。但如果这个片区改为集中式供冷,人均费用要翻几倍。
其次,对居民用户末端的风机管盘等等的改造难度大,实施可能性较小。如要实现集中供冷,居民用户家里要加装冷冻水管,对房屋结构改动大,改造难度也非常大,这也是一个原因。
再者,集中式供冷要求片区内有一定的建筑密度。以商业、办公楼密集分布区为宜,例如济南CBD就是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
相比之下,普通人家的能耗远远低于工业商业这些应用场景,所以高成本打造民用集中供冷并不现实、不划算。
但集中供冷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集中供冷最大的优点是节能减排。如果能源站的技术合适,应用一些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那么对节能、减碳都有积极意义。”黄向东说道。
另外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用能方式,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今年6月底刚刚建成试运行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能源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全亚洲单机装机规模最大的机场分布式能源项目。
机场三期能源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
这套系统的特点是,采用烟气消白、烟气均流等技术,消除冬天白烟对机场飞机起降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回收烟气中的冷凝潜热,提升余热利用效率,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方式,将一次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至90%以上,可持续稳定地向萧山国际机场提供清洁的电力以及优质冷热供应服务,最大化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这个项目运行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为5904吨,二氧化碳(CO2)年减排量为31485吨,相当于种植了172万棵树木。
黄向东表示,集中式供冷还能减少热岛效应。原本每个分散的制冷系统,导致城市有多个热量排放点。而采用集中式供冷,热岛效应要小很多,对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都有益处。
对于一些企业自有的办公楼、工厂,集中供冷还有一个好处——不用自己建机房了,节约的空间作为停车库、地下商场等等,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杭州想推广集中供冷
需同步完成集中供暖改造
集中供冷这件事,南北方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在黄向东看来,夏天高温日越来越多,杭州显然比北方城市更需要集中供冷,也有更长的供冷季。一般情况下7月至10月中旬都是供冷季。
“集中式制冷的方式给用户带来的便利性和舒适度都是足够的,但成本会相对高一些。”
较高的成本是集中式供冷无法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南方的地下水位比较高,铺设管网的管材被腐蚀的概率大于北方,也会更容易泄露,管网损耗就比较大,维护费用也偏高。
黄向东还提出,推广集中式供冷,当地政府的推动至关重要。因为涉及市政设施的改造,牵扯面和涉及单位都比较多。“如果集中供暖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里,集中供冷就难以实现。”
“最好的情况就是同时实现供冷和供暖,因为如果在南方只实现供冷或供热一种,投资价值和利用价值就没那么高了,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