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印象中,带有诸多头衔的专家一定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实际上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领导徐伟院长都可以称之为年轻有为,淡定平和,与其说是院领导,更不如说是像是学院派儒雅的学者……
徐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空气调节研究所所长,建设部供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制冷学会(IIR)E2委员会副主席。建设部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城镇供热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常人印象中,带有诸多头衔的专家一定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实际上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领导徐伟院长都可以称之为年轻有为,淡定平和,与其说是院领导,更不如说是像是学院派儒雅的学者。2012年岁末的一个寒冷的下午,我们采访了徐伟院长。以下是采访实录。
《供热计量》:作为供热计量行业中年轻有为的学者和领导,请您简单回顾和介绍一下你们院做过的工作。同时,您认为行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徐院长:我们是国内最早从事供热计量工作的单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近20年了。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和经验,不断探索,与行业发展相伴,走过不太平静的发展历程。早期主要是基础平台建设和研究工作:2004年成立建设部供热质量技术监督检验中心,重要职责之一是为推动供热计量发展做质量监督和检验,促进供热计量产品和技术的进步及质量检测和认证。如果没有第三方检测认证,供热计量工作很难扎实向前发展。早期技术平台工作开展的主要是关于供暖系统的方案、控制方法、计量带来的影响等研究,2005年后逐渐上升到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的工作。
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有:上世纪90年代丹麦的《供暖控制技术》翻译成中文;2001年受住建部科技司委托,我主编国内最早的供热计量技术专著《供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系统》,在全国影响很大;接着也是受住建部科技司委托,对过去十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特别是理念总结梳理的《城镇供热计量技术指南》;一个里程碑的成果是出台《供热计量技术规程》全国行业标准。还有对北京市供热计量进行测试评估,对中央国家机关的供热计量工作做了一些技术支撑,包括写技术指南、项目改造方案及咨询性工作;对北京市连续四年监测,分析供热计量影响因素,在技术研发和技术标准方面做了工作、对计量方法的认识、住宅建筑的能耗和下一步走向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工作。
总结为如下三方面:1、技术标准和规范,其中最突出的是《供热计量技术规程》,对其它标准影响很大。迄今为止,和供热计量有关的标准规范几乎都是院里负责制定;2、供热计量相关技术研究和技术支撑,包括方法学、系统形式和控制策略。这项工作早期多一些,现在少一些;3、对工程应用的推广和评估。
对于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徐院长认为主要是体现在对供热计量的方法和认识方面。比如热计量和热分摊的认识在理念上很长时间没有形成共识,目前也不尽统一;再有就是方法:按户计量是占主导的,别的方法行不行?从认识角度来说很不统一;还有关于计量的修正问题,“要不要”和“能不能”修正有争议。很多人认为应该修正,并在公平、合理的理想状态下修正,但中国的实际操作有困难;还有就是修正方法本身就有问题。
计量与政策密切相关。从作用上看政策大于技术,但是离不了技术,依存度很高。如果没有技术支撑,政策也无法执行。如果没有政策引导,没有政策强行规定和指导,技术也很难独立发展和应用。供热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变化、价格等很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热计量技术的作用往往没有政策作用影响大。例如2012年是供热计量快速发展的一年,之前经过产业和各部门之间的调整,已有一定基础。加上相关政策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变化很大。
目前供热计量在“做不做”的认识上没问题,但“怎么做”还有分歧。中国发展不平衡,情况很特别,如果用某种方法进行统一,不现实。有既有和新建建筑,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差异,交织起来大家认识不同。特别供热企业作为供热体制改革的主体,认识不是很明确。因为涉及民生,是市场行为还是公益行为目前实际上还不清楚。如果是公益行为,市场化的东西就得少,政府就得管;如果是市场行为,就得按盈利的方式进行。供热计量本身不存在完全市场化,实际上是以一个公平的收费方式来促进节能。但由于供热体制对改革制约很大,因此造成进展缓慢。
90年代末2000年初,供热计量很热,从事的人很多,但是现在从事供热计量研究和支撑工作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技术层面上,技术人员能力也有待提高。例如设计师对供热计量方法和设计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对设备检测和检定以及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监督不够,相关的生产企业,计量产品性能和质量也还是有欠缺。
《供热计量》:近几年国家在热计量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做了许多修订,也发布了一些新规范,您认为这些工作对未来行业的发展有何指导作用?
徐院长:供热计量要推进,特别是大面积实施之后,计量本身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供热计量涉及供热方和需热方买卖双方,如果方法不能有依就会有官司。打起官司就无法可依,多和少说不清。住建部对此也很重视,一旦全面推广,矛盾会暴露出来。
标准规范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作用,不光指导设计、施工、验收等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导向上引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技术走向。标准是多数人的共识,代表的一种发展方向或技术的基本要求,所以标准的制定对推动供热计量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和保证作用。
但是目前看标准本身来讲并不完善,急待进行修订和提高,标准系列也不很全。但首先标准从无到有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没有是一个概念,有是一个概念,是不同的,有了对市场影响就不同,没有则市场更加随意,计量的可靠性甚至市场的规则都将受影响。
《供热计量》:你们承担了住建部委托的“供热计量技术应用及节能效果评估”项目,对此项目的评估结果您有什么预测?
徐院长:目前供热计量的应用效果和节能效果从全国来看,好的坏的都存在。做好的有正面积极作用,做不好的有负面影响。正因为结果不同,才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和总结。供热计量应用效果与热改彻底不彻底有关:如果热改不彻底,实际上没有真正收费,热计量效果基本没有体现或无法体现。供热计量除了起到公平交易的作用,还有一个节能效果。我可以预测的是:
1、结果与配套的改革措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到不到位会影响到整个效果,不是装表就有效果,装表只是中间一个环节和步骤,其他配套政策和整个计量工作做到完全收费了,合格的产品正确使用之后才能起到效果。
2、供热计量不能狭义理解为仅仅是装计量产品,而是带动整个住宅建筑的节能。供热计量改造一定要与围护结构改造密切结合,负荷减少使需求下降,供热计量节能效果才能体现,并且这个趋势很明显。供热计量不是简单理解为用户与供热方的供求节点关系,而是一个系统概念:管网的平衡、管网的热损失、热源方式和热源控制等,要用系统化的观点来看。
3、我预测评估下来效果差异很大,各地很不平衡:有做得好很突出有实际效果的;也有动作缓慢甚至认识还不完全到位的。原因有(1)实施方案不合理;(2)实施政策不配套;(3)实施不彻底;(4)供热各方是否同时互动。供热方、需热方、政府、行业技术方、产品制造方、热能服务商是否同时做都会影响最后的效果。(5)还有供热计量实施方式和实施主体也会影响效果,差异很大。
造成热计量结果不同的一种是固有差异,另外是工作力度和工作条件的差异。固有问题有地理位置条件造成的能耗差异;发展不平衡和进展不一致造成的差异也很常见;形式上进行了计量但实际表现不一样,其完善程度肯定不同。从大和小来讲,是一两栋楼用了,还是一个小区用了,还是小区加管网加热源都用了,效果是不一样的。从建筑来说,是既有建筑用还是新建建筑用,既有建筑是经过改造同时用了,这也不一样。改造是仅仅改了围护结构还是仅仅改了供热计量末端,或者能源供给方也改造了,都会影响到计量效果,产生差异。
还有方法学问题,方法错了肯定有问题。更重要的是方法,早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实际上根本没有计量。另外本身供热质量就很低,如果要求其进行供热计量也是不行的。
《供热计量》:随着我国供热计量技术的发展,您认为今后政府、科研院所、热力公司、企业、媒体各方应该如何协作推动供热体制改革?
徐院长:供热计量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仅仅安装计量,而是安装一个系统问题,方方面面必须同时到位。首先要有用户支持,围护结构要把负荷降下来,管网要能调节,最后的节能要反映到供热热源上。供热热源要根据需求进行调节进而节能,如果热源不能调节,能耗降不下,节约不下来钱,用户就不会有积极性。另外,供热计量与价格有关系,价格合不合理也很重要。总之供热计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能理解为一步棋。也不能片面理解计量是“突破口”,不是说装了计量装置就解决了节能。要整合起来,政府,各级管理者,行业技术专家、供热单位、用户、企业等共同做,一定多方力量共同作用,而不能只靠一方。
政府把握整个全局、整体政策的制定以及整体工作的推进,作用最大。供热计量除了中央政府起作用,地方政府的作用也很大,特别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具有最终决策权,起的作用更大,成功的例子都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世行支持的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项目也是政府在起作用,需要政府担保,通过政府支持和政府导向和政策影响而进行的。
对于供热计量的媒体宣传,徐院长认为需要加大宣传,宣传鼓励很有必要。但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力度和平衡。毕竟供热计量在建筑节能中仅仅占了一部分,只是一个促进节能的手段和方式,还有其他的手段和方式。
《供热计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能否借用国外的供热计量经验?针对供热计量改革存在的障碍,今后住建部会采取哪些措施?
徐院长:与国外相同气候地区相比,北欧主要采取的是集中供热,北美是分散供热。不能说集中和分散好或不好,一定与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系。供热和计量方式离不开当地环境和条件,包括经济、能源、生活习惯等。例如美国地处寒冷且湿度很大的五大湖地区,还有温度在零下30多度的加拿大,都不是集中供热。北美每家每户都自己采暖,分散就是计量;加拿大主要用电采暖,本身就可计量。随着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现在也出现了计量倾向,一些地区有些项目已经开始计量。但不是因为能源短缺,而是价格太贵;而我国供热计量主要是能源短缺和环保的要求,这是两国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造成的。
俄罗斯目前没有大面积计量,但一直在推广。虽然俄罗斯能源很便宜,供热系统都是城市级的大型供热系统,但俄罗斯的供热不是福利供热,更多是按照面积收费。目前,德国和丹麦的计量服务公司都在俄罗斯有分支机构推广供热计量。中国过去是福利供暖不收费,逐渐到了收费,从面积收费现在推行按计量收费。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院都没有向住户直接收费,老式老办法,新式新办法。
从供热计量改革政策来讲,很多城市还没完全把“暗补变明补”很关键的一步解决。不是说计量就等于供热体制改革,供热计量的投入与最终使用者的收益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谁投钱?是开发商投钱还是供热单位投钱?开发商最后不使用,产权属于谁。
计量价格问题,不是简单的供热面积价格的一个换算,但与国家整个能源价格体系混在一起,和当地物价混在一起,单纯的涨价不行,这个障碍还有。
从技术障碍讲,现在大的障碍没有,供热体制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垂直领导体制。最大问题是城市政府要起作用,城市政府的怎么促进改革,怎么作为改革发展的动力,也很重要。
国家发布了很多产品标准,包括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要求,应尽快按照标准实施检测和认证。产品的检测、监督和认证工作要跟上。
针对供热计量的地方保护主义,市场保护而采取的产品用备案制,国务院应该出台政策约束。其实计量产品都是市场化的,哪有一定要到地方备案呢。
住建部针对供热计量有很多强制性标准,但是仍有许多新建建筑没有到位。不装表,装假表,装错表等等现象屡屡出现。政府相关政策也需要不断完善,措施不断加强。
《供热计量》:请您谈谈未来3-5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政策法规、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技术应用等等)?
徐院长:今后三年,供热计量将会是一个稳中有升的发展、增长的态势,不是急剧的变化。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会改善,个别时期可能有一些调整,与行政的推广力度有关。因为在建设领域国家层面上看供热计量不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住房保障、新型城镇化和节能减排是全局性的,而供热计量仅仅是节能减排中的一部分,不能吹太大;行业人士看的大,希望受重视,但仔细分析还不是很大。供热计量主要是对推动北方建筑节能有很大作用,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供热计量和其他节能措施还不同,涉及到民生和方方面面的法规和政策,涉及到供热的各方主体,相对说难度很大。政府决心很大,社会关注很大,实施难度很大,但总体是发展环境越来会越好,稳中有升。
《供热计量》:最后,就当前广为流传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增加一个提问,请您谈谈低碳或者说CDM与供热计量的关系是什么?对于南方供热,你有什么看法?
徐院长:低碳与供热计量还是有点远,与碳减排连在一起还有点早,工作还需向前走,现在还有段距离。天津环境交易所的民用建筑供热碳排放交易的例子不是供热计量,是在建筑领域通过节能技术措施降低碳排放实现交易,目前是有可能实现的。我们院刚刚完成一个太阳能建筑热应用碳排放的计算标准,但是供热计量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实例。计量仪表本身并不节能,就是装表后激励行为节能,同时效能提升实现节能。
对于当前南方供热问题,徐院长认为南方的供热问题很热、很敏感。有个南方的供热老板告诉我南方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应用集中供热,但是千万不要走北方的路子,学北方,不要政府定价,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南方供热是改善性的供热。政府很难主导南方供热方式和市场,南方地区的供热方式不管分散还是集中,基本上都是市场行为。既然是市场行为,政府可以做宏观导向。而且,从南方供热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2005年供暖耗电是1亿度电左右,但现在是成倍的增长,可以预见南方供热会越来越普及、标准还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