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减少供热系统失水是节能的重要措施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2-17  来源:供热制冷在线  浏览次数:281
      1节能的重要性
      我国能源资源的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其价格大幅度上涨,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确保能源安全,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筑业是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高达18亿~20亿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2007年建筑能源消耗已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7.5%,2020年~203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30%~40%,达到欧美目前的比例,成为全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建筑节能,无疑是重中之重。
      建筑节能包括围护结构节能和采暖空调系统节能两个方面,实践表明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围护结构节能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采暖空调系统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7年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面积约25亿平方米,供热系统标准煤耗约40kg/GJ,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平均供热标准煤耗约55kg/GJ,粗略估算,整个北方城市集中供热用煤量约0.7亿吨,而当年山西省煤炭总产量为近年新高,才1.7亿吨。
      2  失水热损失计算
      2.1水处理成本
      按全自动软水器水处理为例,生产1吨软化水的成本包括自来水、树脂消耗、食盐消耗等,目前成本约8.5元/吨。
      2.2失水耗热
      按设计供水温度为85℃,补水平均温度5℃计算,按每kg水升高1℃需要吸收4.2kJ的热量,每吨补水耗热量为:
      Q=1000×4.2×(85-5)=0.336GJ,
      每kgce的发热量为29307.6kJ(0.0293GJ),
      则每吨热水的补水热损失为0.336/0.0293=11.47kgce,若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为75%,则每损失1吨热水需要多消耗16.38 kgce。
      参考某市分户计量二部制热价收费标准,每GJ热价为32元。则每吨补水热价为:32×0.336=10.75元,故每吨软化热水价值为8.5+10.75=19.25元。
      如今,水电气大都已实施分户计量,消费者再想“做手脚省钱”并非易事。但同样为商品的热能,因现在还没有做到一户一表,便成为一些热用户“揩油”的对象:用散热器里的热水刷锅、洗澡、冲厕所、拖地、洗衣服等。以某供热公司为例,供热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采暖季二次网补水量约29万吨,平均每平米建筑补水量约为0.1吨,相应损失为558万元。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包含的不仅仅是热力公司日益无力承载的损失,而且影响供热质量,致使一部分热用户在寒冷的冬天受冻。
3  失水造成供热质量下降
      供热过程中损失多少水就必须补充多少水,但损失的是热水,补充的则是冷水,冷热水温度的差异必然导致供热质量下降。同时会因为设备结垢寿命缩短。在设备检修中,有时设备管道中的水垢就达10mm厚,这就是由于不断补充自来水形成的,其后果就是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目前一些城市的供热系统失水很严重,能源浪费也很严重,给正常供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供热企业作出了很大努力,采取了诸如勤维修和更换管道及设备,以减少跑冒滴漏;加强宣传和管理工作,包括加封放风门等措施;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供热质量,要为热力站提供足够压差,做到供给用户的热量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更有力量去说服用户不要私自放水。
      有的用户从散热器顶端私自接出一根管子拉至坐便器放水冲厕所,而且常年不关闭。除人为放水造成水损失外,因小区供热管网老化失修形成跑冒滴漏也是失水的一个因素。某小区因使用的供热管道为老式珍珠岩保温,防潮性能差、腐蚀严重,且没有定期维修更换,造成破漏跑水。当热力公司补水时,水全都流到了偌大的地沟里,损失严重。
      从热力公司的失水统计数字来看,失水量是随着供热面积的增加而加大。随着城市供热面积的不断扩大,每年的失水量还将增加,造成的损失还将扩大。因此,减少失水是当务之急,应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或减少偷接散热器、偷用散热器热水等行为。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的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采用分户计量,对每户失水量进行统计,出台失水惩罚措施,从根本上堵住失水漏洞。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中心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