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关于对北京城市供热管理的思考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25  来源:城镇供热网  作者: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郭维圻  浏览次数:268
    城市供热管理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供热的管理伴随着城市经济和供热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通过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思,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城市供热管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对城市供热管理部门如何把握城市供热发展的方向,正确处理供热发展与资源环境、城市安全的关系,提高城市供应保障能力,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供热企业把握政府的管理脉搏,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提出城市供热管理的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是北方城市政府应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其次,这个问题随着北方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将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再次,应从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出发,客观的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
  城市供热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楼房的兴建,经历了一个从单体、联片到区域集中供热的发展过程,并逐步成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促进城市发展、环境治理、保证生产和居民正常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与城市供热的发展相对应,城市供热的管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体制下,供热先是以单位后勤部门作为供热主体,以本单位职工为供暖对象,而非社会化、企业化。特别是像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样的北方大城市,非企业化供暖仍在城市供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供热管理体制过去强调的是福利性、自用性,不讲商品性、经济性。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供暖逐步地从自用性发展为社会性,绝大部分单位锅炉房承担着为社会供暖的责任。由此,城市供热管理的问题逐步提到了城市管理的重要议程。
  特别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解决城市供热管理的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需要重视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在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必须涉及到的问题。也就是说:城市供热已不仅仅是北方城市单纯的社会保障问题,他将涉及到一个城市的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环境建设、安全保障等重大的管理问题。
  因此,政府在进行城市的管理中,必须面对城市供热的管理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从去冬北京因燃气紧张引发的供热问题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2、供热的现状
  北京的供热事业始于1958年,伴随着北京经济和建设的步伐而逐步地发展起来的,已历经了8年。
  北京市目前主要的供热方式有: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区域燃煤(气、油、电)锅炉房供热,地热、热泵供热,另外,还有清洁能源分户式采暖、家庭小煤炉取暖。截止2004年底:全市总供热面积4.28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93亿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2.78亿平方米,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65%。其中:市热力集团所属城市管网供热面积8487万平方米,占全市集中供热面积的31%,20吨以上大型区域锅炉房供热面积19305万平方米,占全市集中供热面积的69%;利用清洁能源和采取环保集中供热的面积38127万平方米,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89%。
  北京市管网集中供热热源共有8处,其中5座热电厂由电力系统所属(央属4座、北京1座),3座尖峰供热厂归市热力集团所属;管网集中供热主干线长度620余公里,用户支线约1500公里;热力站1317座,担负着156户工业蒸汽用户供应和8487万平方米的供暖任务。
  北京市区域锅炉房供热共有锅炉房5346座,锅炉17810台,其中:20吨以上大型区域锅炉房758座,锅炉3361台;中小型锅炉房4678座,锅炉14449台。
  北京市供热单位共有3894个,城八区3101个,远郊区县793个。除热力集团外,还有市、区属房管系统供热公司和大型房地产开发供热公司负责的区域集中供热,是北京市供热行业的骨干力量:其余近56%的供热资源是分布在3500多个机关大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后勤部门自行管理或联片供热。
  3、对北京市供热管理工作的反思
  去冬,一次持续的低温所引发的“气荒”和全市供热的震动,虽然在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下,有效地控制了天然气用气总量,较好地处理了控制天然气总量与保持社会稳定的关系,保证了居民供暖和整个华北地区供气形势的稳定;虽然在这次处理应急情况过程中,我们成功地启动并实施了冬季供气、供热应急预案,发挥了市、区、街三级联动工作网络的作用,演练了两大行业职工队伍的应变能力,完善了行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取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但是留给我们更多的则是工作的反思与思考。
  反思一:为什么北京的供应与保障体系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反思二:为什么“人算不如天算”,一次持续的低温就造成我们工作如此大的被动?
  反思三:为什么三次近乎一样的持续低温,而日用气高峰量却相差了500-600万立方米?
  1975年,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就曾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曲线,即城市化发展的诺瑟姆S型曲线。诺瑟姆S型曲线表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到了中期阶段,城市化加速;到了后期阶段,城市化又缓慢发展。这是诺瑟姆观察、分析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得出的经验曲线。要具备驾驭城市供热管理的能力,就必须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对于确保城市能源的供应与安全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却习惯于用传统的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城市供热的管理,忽视了对城市化发展进程规律的分析与研究。看似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实际这正是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暴露。具体表现为四个估计不足:
  一是对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估计不足
  目前,北京市建设总的开复工面积约1.2亿平方米,每年的竣工面积已高达3000万平方米。如此之规模和速度,相当于北京每年要建成一座中小型城市。对于这样一个发展规模和速度,我们只是感知,却没有真正认知,在思想上表现为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在工作上则表现为准备不足。
  二是对城市能源的需求量估计不足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不仅依赖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更需要各种能源的支撑。过去我们对天然气资源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考虑了近期怎么能“吃掉”天然气,而没有考虑到对天然气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为“吃掉”天然气,我们曾将本已是环保项目的大型供热厂实施了“煤改气”。特别是近七、八年以来,全市没有新建大型的供热设施,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热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使政府面临新的更大的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原设想以燃气作为北京能源的支撑或是供热支撑的方案,从客观上、安全保障性上都难以达到支撑性热源的作用。要保证城市的发展和完成环保的任务,亟待明确北京的供热发展方针和供热方式,着力解决热源供应与保障问题。
  三是对城市能源的安全保障问题估计不足
  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安全性是由北京的特殊地位所决定。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其能源绝大部分依赖于外部供给,能源的供应与安全保障问题应是城市管理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观念上、工作侧重上和资金的使用上往往是偏重于即时的供应问题,对供应的安全保障问题缺乏紧迫感,考虑研究不够、形势估计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能源的供给方面,过于强调、依赖于供应的一方面,而却忽视了北京在能源供给方面的战略性、主动性。
  在城市能源结构方面,过分强调并依赖于天然气供热方式优越性,而忽略了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的合理性,甚至将两种方式对立起来。特别是在环保治理的方式上,过分强调了“烧什么”而忽略了对排放技术的研究与排放治理;注重了局部单一锅炉房的改造而忽视了全局性资源整合;强调了锅炉燃料方式的改造而忽视了节能技术潜力以及节能对环保的作用。这种单一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的结果,不仅将导致城市供热发展的单一性和不可靠性,而且也将使政府和社会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
  在能源与管理的控制力方面:一方面,全市能源尚未改变对外区能源的绝对依赖性,考虑北京支撑性热源建设以及多渠道、多方式、多形式的解决北京能源的生产、供应和战略储备问题不够,使北京在能源的选择和利用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紧急状态下难以具有应变和自我救助的能力;另一方面,全市5346座锅炉房分散隶属于3894不同行业、单位和地区的格局,造成条块分割,高度分散,自成一体,管理粗放,政府难以规范、协调和实施有效的控制。
  因此,北京的供热管理不仅要重视供暖自身的问题,还必须考虑和关注能源的供应与保障问题。要提高全市的供热保障能力,必须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能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四是对能源有效利用与节能的潜力估计不足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虽然建筑面积总量逐年增加,房屋舒适度也在逐步提高,但建筑总能耗却呈下降的趋势。例如;丹麦住宅集中供热采暖面积1992年比1972年增加39%,但采暖总能耗却下降了33.1%。而从我国的能源需求与消费来看;一方面表现为能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能源消费的严重浪费。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民用建筑耗能量占全国商品能源总耗的27%,其中60%为采暖能耗,这相当于发达国家在同等条件下的采暖能耗的三倍。特别是天然气是高品位能源,在锅炉中的燃烧温度可达到1400℃,而产出的热水温度仅在95—130℃之间。如何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从目前我市供热系统的运行状况来看,无论是在供热设施的投入,还是在设备的运行管理和节能技术手段上,都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目前造成能源浪费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我市的供热体制还置于福利型的体制之下,节能还缺乏内在的动力;二是人们对资源的匮乏还缺乏一种危机感,社会节能的意识普遍较低;三是我们在工作中还习惯于,并且比较看重增量资产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存量资产的开发,只注重了对外延扩展的投入,却忽视了内涵的整合、改造与挖潜;四是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政府监管等方面还不能形成有效的节能与监管机制,只重视了对供热质量的控制,忽视了对资源浪费的追究。
  因此,提高全市的节能意识,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这不仅可以实现科学运行管理、节约燃气能耗、降低供热成本、确保居民室温的舒适度,而且对提高大气环境治理和清洁能源利用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4、对北京市供热管理工作的思考
  去冬北京天然气供应紧张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应该说既有客观性、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其主观性,必然性的一面。由于我们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具体的研究,致使我们不能用科学的发展观分析,研究城市管理中带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导致了前瞻性不强,在管理中带有一定主观性和盲目性,在具体工作中,措施难以到位,管理处于被动,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通过反思并结合北京城市供热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思考:
  4.1坚持供热发展基本方针,强化城市供热规划管理
  4.1.1对北京供热发展基本方针的思考
  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是国家已确定的城镇供热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同时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也已经明确;大力发展清洁利用煤炭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强化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城镇供热发展的主要方式。
  我市自1997年引入陕甘宁天然气以后,使我市能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合理的利用天然气?如何根据北京现实情况确定合理的供热方式?对此在认识上有一个逐步认识,深化的过程。对此,有关部门、科研单位也多次对北京供热方式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不同供热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与优化。通过我们对供热方式的研究和对今冬供热能源保证问题的反思,我们认为;任何方式的选择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环保高效、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4.1.1.1以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前提,确定城市供热的发展方针和基本方式,合理配置供热资源;
  4.1.1.2从全市现有设施的条件、能力和发展规划出发,合理的确定全市以及不同区域不同的供热方式,优化城市供热结构;
  4.1.1.3从首都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局出发,在供热方式的选择上应考虑供热基本负荷的安全稳定性,增强供热保障能力;
  4.1.1.4从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现实出发,在供热方式的选择上要重视其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对现实资源与需求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目前全市供热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全市每年用热需求量已达到30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一年要建两座热电厂才能保证供应。而北京已7年没建大型支撑性热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另一方面,原设想以燃气作为北京能源支撑或是供热支撑的方案,从现实的资源供应、设施能力、经济承受以及安全保障性上都难以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而命系一线的燃气供应体系在客观上也难以成为北京特大城市的支撑性热源。
  热从哪里来?应以哪种供热方式作为北京供热的支撑性热源?如何以多渠道、多方式、多形式解决北京的用热需求?
  根据我们对北京供热方式的再研究。我们认为,北京供热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应确定为:建立以现有城市集中供热及供热设施为基本支撑,辅以燃气调峰和补充的供热保障体系,同时鼓励其它新能源、新技术的利用,加快热源建设,挖掘现有潜力,推进节能改造,促进环境治理,全面提升供应与保障能力。
  4.1.2对强化城市供热规划管理的思考
  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并实施有效控制是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进行宏观决策的基础。
  面对历史的局限性所造成供热结构的不合理性,只有通过规划的力量,一方面对现有供热资源进行规划与整合;另一方面就是对新建供热项目,要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为此,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强化供热专项规划管理:
  一方面要编制供热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全市供热专项规划,对于优化城市供热结构,实现供热资源合理配置,加快空气质量的治理,推进供热的社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提高城市供热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供热专项规划纳入各区县政府的重要职责,由市、区供热主管部门牵头,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全市的供热专项规划。目前全市第一部供热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完成,这就为规范全市供热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另一方面要强化供热专项规划控制。针对以前规划审批与供热管理脱节的问题,要将供热项目的规划审批与供热的监管结合起来,在审批的程序上增加供热行政管理部门对新建供热项目的前置审核,避免“管事不管项,管项不管事”两张皮的现象,使供热的发展与管理真正纳入到规划与规范的轨道。
  4.2加快大型热电项目建设,建立全市的支撑性热源
目前,北京在建的草桥、太阳宫、郑常庄项目均为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一方面,由于热源建设的历史欠账,这批项目建成后,除替代原有负荷外,可用于新发展的供热负荷不足3000万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这批项目包括华能、热力现有的燃气尖峰锅炉对未来我市天然气供应保障的压力以及经济承受的压力很大。因此,在近期规划中应不再考虑大型燃气供热项目。
  我们必须客观、现实的寻求新的出路,在进行挖潜、节能改造的同时,还要加快新的大型燃煤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为此,应考虑在2008年以后,在北京东、南部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的燃煤热电联产项目。这包括华能二期、焦化厂改造、大兴或丰台都可以规划建设燃煤热电联产项目,一方面向市区提供低价、环保的热能,满足建设发展的需求,并形成支撑性热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全市提供支撑性电源,解决电力供应的不足问题。
  4.3挖掘现有供热设施能力,加快实施供热资源整合
  北京供热事业历经47年,不同年代、不同方式、不同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构成了北京市供热行业的基本特征。
  目前,一方面是热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设施配置极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供热资源浪费严重。这主要体现在:
  4.3.1全市56%的供热资源分散于3500多个供暖单位的后勤部门在自行管理。城八区平均每处锅炉房仅供5.85万平方米。高度分散的管理体制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4.3.2目前,城市管网一次管网总长度已达620公里,在市区三环内构建成环形干、支网络,基本形成了向中心区全方位供热的供应体系和科学、安全、稳定的应急调度保障体系,但供热面积仅占城八区供热面积的25%,城市供热管网输配能力大于热源能力,尚有40%的发展潜力。
  4.3.3城八区现有单台锅炉供热能力为4t/h,应供4—5万平方米,实际单台仅供2.4万平方米:每万平方米供暖的锅炉配置为1.7t/h,有40%的设备闲置。
  4.3.4城八区燃气锅炉配置每台仅带1.12万平方米,其中1t/h以下燃气锅炉平均每台锅炉只带2400余平方米。
  如何发挥现有供热设施能力,使城市现有供热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其基本的工作思路是:
  一个原则:在整合中发展,在发展中整合。即在城八区严格控制新热源,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供热设施的能力满足周边发展与整合的需求;其次对必须建设的新热源,必须考虑对未来周边的发展与整合。为此,将供热发展与整合的规划纳入目前编制的供热专行规划中,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一个扩大;通过升级、改造扩大现有热电厂、城市管网、20t/h以上区域燃煤集中供热的能力和基本负荷,提高大型供热设施的利用效率,满足周边新建筑用热需求,替代周边中小燃煤、燃油锅炉。
  两个结合:一是将城市集中热网与区域燃煤集中供热管网并网结合,与区域燃煤集中供热形成资源互补,扩大全市集中供热的能力和保障能力;二是将区域燃煤集中供热管网与现燃气锅炉有机结合,并将燃气锅炉作为区域燃煤集中供热的调峰,扩大区域燃煤集中供热的基本负荷和对外供热的能力,同时替代周边中小燃煤、燃油锅炉,以满足发展与环保的需求。
  两个嫁接:对城市集中供热的热交换站和在整合范围内的燃气锅炉房设施进行互为嫁接,即在现供热的热交换站引进燃气设施,在现燃气锅炉房引进热力热交换设备,将集中供热作为基本负荷,或以燃气锅炉作为调峰,或实行分段供暖,从而达到扩大集中供热基本负荷,降低运行成本,节约燃气资源的目的。
  上述工作思路,对于充分发挥现有供热设施的能力,优化供热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缓解目前的供需矛盾,提高环保效益和供热保障能力,而且也是推进城市供热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要推进这样一项工程,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不仅需要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在组织上给予保证,而且还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形成市场运作的条件。
  4.4转变供热设施发展方式,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北京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据有关人士分析;在未来20年要具有保持GDP年增长7%以上的潜力,就必然面临能源供应必须保持每年递增4%左右的压力,而能否守住0.5—0.6的能源弹性,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发展战略和能耗政策。
  从目前我市供热的情况看,一方面是未来相当长时期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表现为热源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费严重浪费,表现为热能利用效率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供热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运行管理水平低下、节能管理机制未形成。
  目前,我市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55—60%,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25个百分点;燃气锅炉平均运行效率80%,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明显,而在全市5346座锅炉房中,采取节能措施的仅占5%;在北京城八区的8535公里供热管网有30%的管网超期服役,年久失修,保温脱落,水泡严重,热能大量浪费。供热系统节能存在巨大潜力。
  因此,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供热节能工作,是转变供热发展方式,提高现有设施能力,促进大空气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实现“十一五”供热发展、环境治理、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北京市供热节能的总体思路是:
  4.4.1供热节能总的指导思想
  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供热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挖掘现有设施能力,实施供热节能改造,推进供热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健全组织网络、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标准、开展节能审计,组织节能培训、创新管理机制为保障,强化供热节能管理,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形成节能管理机制,建立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
  4.4.2供热节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
  4.4.2.1坚持节能与提高质量、科学运行、保障供暖相结合;
  4.4.2.2坚持节能与改进方式、结构调整、系统改造相结合;
  4.4.3.3坚持节能与科技推进、加强管理、提高素质相结合;
  4.4.2.4坚持节能与依法管理、节能审计、奖优罚劣相结合;
  4.4.2.5坚持节能与政府调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相结合;
  4.4.2.6坚持统一领导、突出重点、典型示范、分类指导;
  4.4.2.7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基层,广泛宣传、共同参与。
  4.4.3供热节能要达到的四个目标
  4.4.3.1到2010年燃煤锅炉房供热平均能耗由2004年煤耗26kg标煤/m2下降到22.2kg标煤/m2,到2020年供热平均能耗降到18.7kg标煤/m2;到2010年燃气锅炉房供热平均能耗由2004年气耗13m3/m2下降到11m3/m2,到2020年供热平均能耗下降到9.8m3/m2。
  4.4.3.2到2010年燃煤锅炉平均运行效率由2005年的58%提高到64%,燃气锅炉平均运行效率由2005年的80%提高到88%;到2020年燃煤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提高到70%以上,燃气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提高到92%以上。
  4.4.3.3到2010年区域供热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0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4.3.4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供热收费新体制和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成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
  4.4.4供热节能工作的三个重点
  4.4.4.1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市、区政府机关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加强冬季供热运行调节,严格控制办公室温度不超标,公休日及夜间要低温运行;要率先对内部供热系统进行节能审计,并进行系统节能改造,降低能耗,科学运行;加强内部供热设施运行管理,保证夏季的维护保养,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对超期运行或保温损坏的供热管线要进行强制性更新改造,提高供热运行效率和设备完好率。
  4.4.4.2大型公建重点突破
  全市大型公建供热面积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31%,数量大,能耗高,必须加大节能管理。一是加强需求侧管理,实行计划供气;二是加强运行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严格控制室温;三进行节能审计;对大型公建设施进行系统节能评估,提出节能改造方案,限期进行整改;四是对节能效果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宣传。
  4.4.4.3动员供热单位节能
  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的科学管理与合理运行是供热节能的关键。在保证用户采暖标准的前提下,加强供热系统节能管理,提高运行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实行计量管理,安装运行与能耗计量装置,对能耗、供热运行参数进行统计,并逐步实现全程监测;开展节能试点工作,对新节能技术、措施进行试验、推广,提高供热节能效率;加强供热节能审计,对大型供热单位进行重点检查与监测,促进节能改造,对节能效果突出的单位要给予表彰、宣传。
  4.4.5供热节能的八项任务
  4.4.5.1挖掘现有供热设施能力,提高供热设施利用效率
  通过挖掘、扩大现有供热设施能力,推进锅炉房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联网运行,提高供热设施的利用效率,到2010年城市供热设施利用效率由现在的60%提高到80%以上,城市集中供热率由现在的65%提高到80%以上,全市环保型供热率由现在的89%达到100%,城镇供热基础设施基本达到清洁、经济、安全、高效的目标。
  4.4.5.2推进设备设施升级改造,提高供热设备的完好率
  加强供热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消除设施安全隐患,提高设备完好率,降低设备热损耗。要用5年的时间,对现有的供热锅炉、外管线、水泵等主要耗能设备进行全面维护、检修和更新改造,使全市供热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对年久失修、耗能大的设施隐患进行强制改造。
  4.4.5.3抓好供热节能示范工程,推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规范供热节能市场,加强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并促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产业化。
  对供热系统进行分段计量。对热能的生产、输配、消费全过程实行强制性计量监测,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节能改造。
  开展节能试点、示范工作。在节能审计的基础上,对系统节能改造提出措施方案,对节能新技术进行试验检测,对节能试点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向全市推荐节能新技术。2006年底前,完成全市100个供热单位的节能咨询审计和50个系统节能改造试点工作。
  通过宣传动员、典型示范以及节能审计等方式推进各供热单位的供热系统节能改造。2010年底前,完成全市锅炉供暖系统的节能审计和节能改造。
  4.4.5.4加强供热的需求侧管理,实施供热能耗全程监测
  建立供热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建立对供热单位的能耗监测体系,对全市能耗实行全程监测。监测内容包括锅炉启停状态、供回水温度、循环水流量、热源的生产量、管网输配量、用户消费量、用户室温、燃料、电、水消耗量等。
  2005年完成供热基础信息数据的普查和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及监测指挥中心的硬件建设和监测指挥中心数据库等软件开发任务;2007年前完成500个监测点的试点示范工作;2010年,完成对全市重点供热单位的能耗全程监测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检测制度。
  4.4.5.5实行供热节能审计制度,建立供热节能执法队伍
  依法开展供热节能审计,对建筑、设施、产品等设计、方案进行事前节能审查,对供热运行节能管理、节能效果、节能行为进行事后审计,以客观判断供热系统是否节能,定量评价能耗现状和节能效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节能工作、制定节能具体措施创造基础条件。
  2006~2007年,开展节能审计试点工作,对100个节能试点锅炉房进行节能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2010年底以前完成对全市供热锅炉房的正式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供热企业提出整改要求,监督进行节能改造,初步形成供热节能监督机制。
  节能检查和执法是推进节能工作、形成有效管理机制、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关键。要在2007年以前建立供热节能监督机制和执法监察队伍,加大依法节能管理与执法的力度,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推进供热系统节能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4.4.5.6加大节能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供热运行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供热职工队伍是供热节能的基础。广泛动员各供暖单位采取节能措施,并进行节能培训是今后一个时期供热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对全市供热运行单位的管理人员培训。同时,要加强对供热单位运行人员的岗位技术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节能措施运行到位,取得实效。
  4.4.5.7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能,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组织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和新能源、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重大节能示范工程,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
  建立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有重点地开发和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引导全市供热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措施是:
  一是建立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信息、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提高能效。
  二是加强综合资源规划和供热需求侧管理,将节约量作为资源纳入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终端能源效率、优化用热方式,节约能源。
  三是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
  四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五是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六是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4.4.5.8积极推进供热体制改革,提升供热节能内在动力
  全面进行供热收费制度改革,实现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将“暗补”变为“明补”,实现交费主体的转变;建立健全供热法规,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培育供热市场。在此基础上,深化供热收费制度改革,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办法,促进节能,满足热用户对采暖温度的不同需求。
  推进供热行业的市场准入和供热资源整合,促进供热单位的主辅分离和向企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转变,为供热系统的节能降耗奠定基础;通过供热资源整合和市场优化组合,全面提升供热企业素质,到2010年供热企业数量在现基础上要减少50%,保证供热企业具有专业运营的人员与科学运行的能力。
  4.4.6供热节能的五项保障措施
  4.4.6.1提高节能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市、区(县)两级供热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供热系统节能工作,将供热节能作为供热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基本职责纳入工作日程,实现供热节能与供热管理的有机结合。
  市、区(县)两级供热管理部门要按照全市节能工作的统一部署,承担供热节能职责,健全节能管理机构,实行分口分级管理,依靠市场中介运作,逐步形成全市统一协调的节能管理体制和管理网络。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下属供热节能中心,负责供热节能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供热行业管理的优势,组织开展各项供热节能工作;区(县)要以现有的供热管理部门为基础,明确供热节能管理职能,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作好辖区内的供热节能管理工作。
  充分依靠现有节能科研机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具体的节能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编制、节能咨询培训等科研、服务以及技术改造工作,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节能改造,实现节能的工作目标。
  4.4.6.2落实各方责任,务求节能实效
  供热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节能潜力大、任务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在全市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组织上给予保证,在实施上共同推动。
  4.4.6.3完善法规标准,依法推进节能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供热节能为核心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依法强化供热节能监督管理;加快制定、完善供热节能相关标准,建立节能检测评定体系;强化检测手段,建立供热节能检测认证中心,培育检测评估中介市场,加强政府节能监管。
  4.4.6.4注重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供热节能一方面要靠市场运作,另一方面要以政策引导,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为推进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创造条件。
  4.4.6.5做好节能宣传,营造节约氛围
  持续不断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资源节约教育活动。供热节能宣传和服务要进社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广大市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自觉节约的意识;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舆论监督作用,弘扬节约精神,普及节约知识,对浪费资源的行为给予曝光,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节能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结论: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城市供热管理,并将城市供热发展与城市的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环境建设、安全保障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在城市供热管理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是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供热管理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中心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