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中国热量表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06  浏览次数:231
简介:本文讲述了中国热量表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关键字:热量表,供热收费 
  我国热量表的自行研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现在生产、经营热量表的企业已达70家左右。分布比较集中的北京、天津、山东三地,约占总数的50%。这些企业中与国外的热量表专业公司合资、合作或作为经营代理的大约占总数的24%。中国的热量表生产企业大部分是民办中小企业,大约占70%。全国已安装在集中供热或供冷建筑系统上的国产和进口热量表大约已有20万套。
  技术尚待改进提高 
  中国目前的供热系统对中国的热量表提出了比欧洲国家更苛刻的要求。如水质很差,氧化、锈蚀问题无可避免地普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水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还有各种对流量计具有破坏性的杂质。热量表中流量计是主要的部件,流量计量传感技术相对复杂,问题较多,中国热量表在这方面尤其是薄弱的环节。 
  全国许多地方或企业的中国热量表的“使用报告”和“试用、示范总结报告”中,所有的客观评价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些问题,包括热量表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长期使用的可靠性有待时间证明。 
  质检系统尚待完善 
  这里所说的“系统”,包括了:热量表生产企业为能保证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所必需的出厂检定检验系统;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检定规程对热量表企业及其产品监督检验所必需的检定检验系统;以及能让热量表用户和计量收费管理部门认可,放心的安装使用的公正、科学的管理检查系统。“完善”的质检系统指的是:由这三方面综合形成的系统,能够保证每一套热量表,在其安装的岗位上,能长期的正常工作;作为计量收费的依据,胜任可靠。过去几年的经验已经表明,这样的质检系统,在中国还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 
  品牌形象尚未树立 
  中国的热量表还没有几家企业像中国的家电产品那样,树立起如“海尔”、“长虹”、“美的”等家喻户晓的优质品牌形象,让用户有足够的认可和信任。一方面,热量表需要一定的包含科普意义的宣传,使广大民众有更多的了解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热量表生产企业本身也需要作出树立自己品牌形象的努力。 
  市场尚未形成规模 
  众所周右,供热收费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潜在市场巨大的热量表新兴产业前景美好。但就目前看,供热计量改革正处于试验试点阶段。几乎所有的热量表企业领导,都处于焦虑之中--因为市场未能达到预期的那样大,付出的投资长期未能收回;或者还不能不考虑:售后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改进发展所需的投资如何筹措……尤其以热量表为惟一产品的企业压力更沉重,甚至已有“骑虎难下”的感觉。 
  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那么,中国的热量表企业如何在新兴市场中走出一条发展之路呢?我认为:把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提高对质量检定系统意义的认识,是中国热量表行业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热量表在我国是一种新的计量器具产品。是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强制检定”的仪表产品,是作为计量收费的依据,也就是“用于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对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保证产品计量性能合格”,“必须具备所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相适应的设施、人员和检定仪器设备”。 
  每一个热量表的生产企业,都必须重视产品检定工作。如果说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检定”正是产品质量的保证。 
  在我国,热量表作为一个新的产品,行业标准和检定规程公布实施还只有不过两、三年的经验,需要不断地、及时地总结教训,发现问题,以适合检定规程的要求。这将需要持续地努力,需要一段可能不会太短的改进提高的过程。中国的热量表企业要向供热的专家学习,向外国的公司学习,向相关的行业系统学习。 
  中国的热量表企业绝大部分“出身”于电器仪表行业,由于不了解采暖供热,不了解系统仪器设备和相关技术,有相当一些公司在热量表设计试制时就走了弯路,损失巨大。 
  ——处理好技术贮备和产品贮备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热量表企业需要处理好技术贮备和产品贮备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产品的可靠性上,既向外国同行学习,也投入研发的力量,针对中国的国情,取得独特的技术发展,为规模生产发展打好技术基础。 
  ——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在中国的土地上走同共发展的路。 
  中国的热量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仅需要外国的先进技术,更需要外国的科学管理,特别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又不能照抄照搬全盘仿制外国的产品,而需要作适合国情的调改和研发。因此,与外国技术先进的公司采取适当方式的合作,也许是中国热量产业的一条希望之路。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中心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