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电热膜地暖系统(嵌入式供暖)的几个问题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29  浏览次数:204

    低温辐射电热膜地暖系统,又称“嵌入式供暖系统”,是以半导体材料及基材(聚酯薄膜)制成的薄膜为发热材料,安装于建筑物的顶棚、墙壁及地面内,表面使用石膏板等不燃材料覆盖,发热部件完全嵌入建筑物内,以电能为能源的地暖系统。

    地面采暖系统具有保护环境、安全高效、分户计量、分室控制、舒适性较高,节省室内空间等特点,在欧美广泛应用,是一种成熟的采暖系统技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电热膜采暖系统在北方地区得到大面积的应用。

    电热膜在欧美虽然有30年营销检验,但是,在中国作为一项全新的采暖技术,还有一些人对大面积推广此系统持怀疑的态度。为此,把通过对大量地暖系统用户实际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陈述如下:

    一、此供暖系统适宜在节能建筑物内使用

    三分供暖七分保温而根据建设部的有关标准,节能建筑比没有保温措施的建筑节省50%以上的能源,尤其是电能作为高品质能源,单位热能的价格比燃煤要高一些,因此,更要重视节能。

    地暖系统作为先进的采暖方式,要与保温良好的建筑物配套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室内要保护适宜的温度,就必须靠电能来维持热平衡。实际上,通过建筑物外维护结构散失的热量,就是消耗的电能。因此,尽量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增加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保措,对于地暖的使用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如果建筑物的保温达不到节能建筑的标准,地暖系统的费用一定会比较高,因此,负责任的地暖生产厂家在洽谈合同的时候要求用户一定要对外墙进行保温处理。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进行保温处理只是一次性投资,而节省能源则是几十年的事,经济上也是非常划算的。

    二、地暖系统部分新竣工建筑费用为何较高

    目前,大面积采用电热膜供暖系统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新竣工的,而有一些用户搬进新居以后的第一个冬季却感觉电费较高,不像供货厂商所介绍的那样节省费用。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地暖系统竣工建筑的地面、墙体、顶棚,由于建筑材料和工艺的原因都会比较潮湿,这样,相当一部分电能被用来干燥房间而不是用来维持温度,电费相对于干燥的房间较高。

    其次,在一些商品房小区,往往第一年的入住率不高而地暖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分户计量,没有入住的房间就没有取暖。如果一个住户的上下左右都没有入住,所有的内墙都接近于外墙的散热量,这就超出了系统正常设计的范围,这一户的费用就会异常增高。一般来说,第二年的费用会随着房间的干燥及入住率的提高而明显下降,降幅为25%~30%,因此,地暖使用知识的普及以及售后服务非常重要。

    三、正常费用计算

    使用地暖系统究竟要花费多少钱?是每一个开发商和用户关心的问题。

    就南京地区的情况看,一般普通住宅的地暖安装功率为每平方米功率为:100~120瓦。如果每天保持24小时不间断供暖,系统统计累计工作时间为5-6小时(温控器设定温度后系统会随温度的变化自动接通或断开),公司在用户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用户,不同的住房条件,不同的采暖温度设定,按照用户实际使用费用,我们制作了用电情况分析表,并根据大量的综合统计数据将使用我们电热膜的用户的用电费:(基本范围在)0.08元~0.10元/每瓦/每月。采暖温度范围一般在14oC~22oC。南京峰谷电价平均每度电价格0.45元人民币,则每个月每平方米电费在8元---10元之间.如果您家装做墙体保温,并且温度控制在16---18度,你的电费每降低一度会节省5%的电费呢!仅供需要冬季采暖的用户参考。

    四、关于地暖系统合理使用的问题。

    首先,使用地暖系统也存在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当前传统的供暖方式仍然是集中供暖方式,国家或企业承担费用,居民只关心冷暖,不关心费用,形成极大浪费。但使用电热膜供暖系统,温度和费用是紧密挂钩的,因此,用户既要关心温度,也要关心费用。选择适宜的温度、适宜的供暖时间对于节省费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人体最舒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18--20度左右,一些人却习惯更高一些,而温度每提高一度,就要增加耗能5%,室内系统温度过高很容易使人患感冒等症状,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也需要观念的更新。

    第二,根据需要在不同时间段,随时调整供暖系统设置,可以有效的节省费用。地暖系统具有设置方便,分室控制的优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非常方便的设置供暖系统。象节约照明用电、节能用水一样来节约供暖用电。另外,地暖系统还可以提供一种智能温控器,可以根据用户的生活规律进行编程,自动进行过程控制,而这一切都会有效的节约能源。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中心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热点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