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供热体制改革中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用多少热交多少费这种新型结算方式,对中国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福利式的供热体制进行了挑战,这也就必然导致供热体制改革工作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十几年的经历也验证这一点。应该说采用热量表计量用热量是当今国际、国内若干种热计量方式中较为成熟和科学的一种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计量收费”。但由于一些开发商、供热管理部门和供热企业没能真正理解供热计量的目的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与改革开放的长远目标相关联的,错误认为供热计量增加了费用和工作量,居民自主节能会影响供热部门的经济效益。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热量表市场的发展也并不顺利,有的地方拖延装表,有的地方买价格便宜的表进行应付,有的地方装了表也不用只供检查。这样局面产生的后果就是;个别厂家响应了一些开发商和供热部门要求,生产价格便宜的表,一些厂家为了应对无序的竞争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争夺市场。其结果就是部分热量表企业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不能保证产品型式和生产条件与批准是一致;申请型式批准和许可证考核时的产品质量与实际生产的产品质量“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低下,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热量表的产品质量,也一定程度干扰了我国供热计量工作的正常、顺利实施。
国家质检总局对热量表的管理非常重视,在型式评价试验、生产许可证考核和证后监管、首次检定等工作中强调严格执行有关的计量法律法规。2010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供热计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供热计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两个通知促进了全国质检系统对热量表的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监管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再次组织对热量表国家监督抽查工作,本次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陕西、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家企业生产的55种热量表产品。
本次抽查依据《热量表》CJ128-2007标准的要求,对热量表产品的显示(显示内容、热量显示值)、强度和密封性、准确度、压力损失、重复性、安全要求(断电保护、电器绝缘性、封印)、运输、电气环境(干热、低温储存、电源电压变化、电快速瞬变、电磁场、电浪涌、工频磁场、静电放电)等8类18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抽查发现有6种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涉及到准确度、重复性、运输、电快速瞬变、压力损失项目。
从本次抽查结果看,抽到样品的企业数占抽查企业总数的40.7%。经过检验49家企业的49种型号的产品合格,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为89.1%;这49种型号的产品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CJ128—2007《热量表》的技术要求,抽查产品产量合格率为89.1%。被抽查企业的经济类型比较丰富,包括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生产规模涵盖了大、中、小型企业。总之,本次抽查结果较全面反映了热量表的生产状况。
但是针对全国截至2010年9月30日国内已取得热量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达到135家热量表生产企业而言,此次抽查涵盖了不到全国一半的热量表企业,当然没有参加抽查的企业有种种原因,有的是刚拿到许可证还未正式生产;有的是抽查时恰好没有库存;有的是以销定产,还没有定单所以没生产也就没有表库存,有的则是由于上一次抽查不合格还没有整改完毕,所以没有产品;当然也有个别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心里没底,不敢贸然被抽想看看再说,与其被抽不合格,不如先不让抽到避避风再说。从这些没被抽到的企业种种心态我们不难看到热量表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生产企业都要共同努力的一项工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做好热量表产品质量监管;做好热量表产品生产前的型式批准试验;做好热量表使用前首次强制检定,生产企业则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加强技术的研发,并且做好涉及产品质量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例如热量表检定装置,目前虽已有技术标准,但还没有检定规程和对设备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考验方法和措施。其次一些产品的零部件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如超声波热量表所用的换能器。这些都是制约热量表产品质量和性能发展与提高的瓶颈。所以要使得国产热量表达到或超过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产品,还需要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生产企业下大功夫,花大气力,并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共同利用。这样既节约时间,降低成本还可提高效率。这是一条快速提升热量表产品性能、质量,使国产热量表能够迅速适应我国节能减排,供热体计量改革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