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采暖谈“膜”色变之殇
北京,顺义区双裕花园。这座早先被北京市建委确定使用电采暖试点的小区,亦是北京市节能办批准的节能试验小区,却因业主为冬季采暖支付高昂成本而一度成为电热膜行业发展初期的伤疤。
“使用电采暖冬天电费比较高,所以很多业主自己改成电暖器或者干脆用空调。”3月6日,双裕花园均豪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尽管8年前,采用电热膜的业主集体投诉风波早已平息,但新型采暖方式电费奇高且效果一般的扭曲印象让很多开发企业至今仍谈“膜”色变。
节电采暖效果不足谁之过?
住在北京大运村的学生也并没有成为电热膜采暖的受益者,“整个大运村没有几个人用电热膜取暖,如果用一个月,少说也要两三百度电。宿舍虽然有空调,但只有冷气,所以基本上整个冬天都是冻过来的。”有同学如是反映。
失败并没有成为成功之母。专家分析指出,恰是工程应用的负面效果使整个行业还没发展,便长久处在冰冻期,或者说“现在也是”。
据了解,双裕花园小区所选用的电热膜产品供应方是一家国外企业,当时产品经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检测且正式批准上市使用。针对产品本身的质疑并没有得到专业机构的认定,但运营费用过高却让发展商希望通过采用这项新技术为项目增加亮点的愿望成为泡影。诸如技术不成熟、电热膜安装于顶棚的采暖效果不良等种种评价纷至沓来。
“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并不意味着产品有致命问题。”前述业内人士对上述评价颇感无奈。尹会涞亦有同感,作为黑龙江中惠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则以近10年的产品研发和推广经验指出了一项重要原因:当时的建筑设计指标不能满足电热膜安装的必然条件。“设计安装方在安装时没有向开发方明确安装电热膜的基本条件,即必须要求建筑设计节能指标达到65%以上,运行费用才会降低。”尹会涞说。
应用指导方面,电热膜同样存在缺陷。“有些业主经常调低温控器,使家中设备启动次数增加,而该产品启动用电远远大于通常的运行成本;此外双裕花园位于郊区,入住率不高,许多人将其作为第二居所,入住后不通电,或只保持6℃~8℃的基础温度,造成每天生活在小区的居民用电量加大。而温控器的安装位置有的选择在暖墙上,有的安在冷墙上,启动温度不一致,使实际供热量与安装单位的冷负荷测定系数间产生差异。”尹会涞认为,尽管电热膜产品自身的确有待完善,但把上述种种原因产生的节电采暖效果不足统统归结为电热膜之咎,显然有失公允。
回暖还是沉寂?
电热膜企业希望得到市场认可的心情比以往更为迫切。一方面来自于对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是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带来的巨大机会。
“电热膜本身的热损耗基本为零,电—热转换效率接近100%,它消耗的电能几乎全部都可以转化为热能,放射出的红外线直接辐射给人体。”尹会涞悉数新型采暖方式的种种好处,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地面供暖委员会秘书长刘浩亦对电热膜采暖自主调节温度、控制方便并节约能源的优势表示肯定。
与此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再次强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将全面贯彻实施,力争到2009年年底,全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并推动有条件的城市执行新建建筑65%的节能标准。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政府和各地方建委仍在花大力气进行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的改造和维护,仅以黑龙江省为例:2008年一年的投入高达60多亿元,“如果能重新审视和调整固有的供暖模式,更多地把关注目光转向新技术和新能源,也许可以重新算这笔账。”尹会涞表示。
开发商重视节能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外维护结构也成为必要措施。电热膜行业是否因此迎来小阳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袒露出他的忧虑:“电热膜是否适用于地面采暖,生产企业是否能够解决施工工艺问题,比如局部过热和漏电保护以及杜绝安全隐患?”如果说建筑维护结构不过关又没有制度约束,又有谁来规避电热膜市场无序竞争和标准缺失给产品推广造成的伤害?
新事物从诞生到被接受的过程总是漫长的,或许对于致力于这一行业发展的企业来说,如何共同维护行业秩序并尽早推出相应标准,用最直接的成功案例引导市场则是未来大步前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