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空气中很少能闻到烟味儿,但从高处看还是雾蒙蒙的。”又值冬季供暖期,家住双塔街的杜大爷发现,今年冬季我市的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好了很多,但何时能让空气更清新,扭转煤烟污染局面依旧是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一场省城电厂废热回收利用的调查正在全市展开。“如果大面积推广有关技术,我市集中供热面积有可能覆盖整个城区。”市环保局11月5日召开的工作例会上,局长陈继光的一席话顿时让气氛活跃起来。冬季由小锅炉、区域性燃煤采暖锅炉排放形成的煤烟污染,一直是困扰全市环保工作人员的一道难题。
今年,我市落实集中供热扩网500万平方米,而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的新增面积,对于偌大的太原市区来说,成为争夺的稀缺资源。同时,由于供热热源无法被集中供热置换,市区近2000台分散燃煤采暖锅炉和城中村近2万台土小锅炉,却成为环保工作者的 “心头大患”。“一到冬季,我市便出现了典型的煤烟污染特征。”市环境监测站站长温彦平表示。10月25日至10月31日市区锅炉点火期间,我市每立方米空气中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分别为0.054毫克和0.071毫克,相比于10月18日至10月24日,空气中的两项主要污染物分别上升了51.61%和1.72%。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我市城区建筑总面积为8635万平方米,其中市热力公司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包括东山、城南、城西三个大型区域锅炉热源厂,共实现供热面积约4800万平方米。“通过热电企业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调整电厂参数,我们可为太原城区多增加445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市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宝山介绍说。这意味着,在不增加热源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热电厂的最大供热能力。
据了解,市再生能源供热有限公司采用的吸收式热泵废热回收制热节能技术,能够在保证传统热电联产供热能力的前提下,将热电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热加以回收利用,提取热量并转移到采暖热水中,然后通过高温热水管网输配至供热区域内的换热站,供给居民使用。只在电厂内建设一座换热首站,其余均在用户处安装独立的换热站、热泵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充分利用电厂原有的冷却系统,不会对原来系统及运行状态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就可以把电厂无法回收的能源充分回收利用。
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大同、阳泉等地得到大力推广。今年9月,大同二电厂使用吸收式热泵装备和技术,首站设计10套吸收式热泵,将为大同市多增加6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阳泉市采用这一技术,已形成70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实现了14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利用该技术,全省已完成200余万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项目,140万平米的利用余(废)热供热项目。李宝山表示,公司已与瑞光电厂以及正在筹备的东光电厂达成合作意向,投资建设换热首站。“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技术,给太原市民送去更多的温暖。”李宝山说。
而环保部门更加看重这一技术的环保效益:在不增加锅炉和供热机组的情况下,如果该技术实现增加供暖面积4400多万平方米,按年运行135天,每天24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1.85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31万吨(约占我市冬季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0%以上),减少氮氧化物排放62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6万吨,不仅将提升我市的节能减排能力,而且为大量土小锅炉的拆除也创造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我市的环境空间。 任晓明 齐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