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能热冷一体化产业就是开发利用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供热制冷的替代能源,让传统燃烧供热产业(有燃烧、有排放、有污染)全面升级换代为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
近年来,我国原创的浅层地能采集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浅层地能可作为建筑物供热的替代能源,且零排放。大力推进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实现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发展,可在不增加建筑物建设成本的同时,从根源上解决因化石能源直接燃烧为建筑物供热而形成的雾霾问题的重要诱因。这对于缓解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意义重大,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地能热冷一体化主业的优势
(一)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无燃烧供热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现有建筑面积超过500亿平方米,2004至2013年的十年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约为278亿平方米,未来5年新增建筑规模将达100亿平方米。按50%的建筑物需要供热推算,我国现有建筑供热面积超过250亿平方米,新增建筑供热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如以现有建筑面积的5%,新增建筑面积的40%采用浅层地能无燃烧供热,则浅层地能无燃烧供热面积可达32.5亿平方米,潜在市场规模1万亿元。与直接用电锅炉供热相比(节省总配电容量70%),每年节约电力3168.75亿度,节省标准煤11090.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726.58万吨、颗粒物480.17万吨、二氧化硫263.96万吨、氮氧化物191.94万吨。相当于减少了建设一座188.5GW电厂,节省火力发电厂投资约7475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二)矿石燃烧方式为建筑物供热所产生的排放是雾霾重要成因之一
我国2004-2013十年间竣工的建筑面积达278亿平方米,平均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以矿石燃烧为主要方式为建筑物供热,产生了大量低空排放,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风速小于3级、空气湿度大于70%的气象条件下,排放物中含有的有害气体、尘和大量的热就会形成雾霾。取暖季的PM2.5明显高于非取暖季,就是因为大量采用矿石燃烧方式为建筑物供热所致。
(三)以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为核心的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1、我国原创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已成熟。国家发改委已于2013年向中央上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广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的报告》。目前,采用我国原创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和国际引进的地埋管地能采集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在全国已推广2亿多平方米。浅层地能无燃烧供热系统已形成系列化产品并与传统燃烧供热系统产品接轨,包括相当于传统城市热力的分布式地能冷热源站、相当于区域锅炉房的地能热泵环境系统和相当于农村农户自家采暖的地能热宝,实现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的全覆盖。
2、浅层地能是区别于传统深层地热能,无处不在、可再生的、在动态平衡下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浅层地能(25度以下)区别于传统深层地热能(25度以上),是无处不在的可再生的、动态平衡下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仅陆地岩土体(不含江、河、湖、海)在110米深度以内,来自地心和太阳的热能,就可达到当前500亿平方米建筑物全部供热总能耗的1000倍以上。利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技术上可设计性强,相当于传统能源的初始投资和运行成本。系统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二、地能热冷一体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开发浅层地能作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的替代能源是一项创新成果,但国家还没有明确浅层地能是可以作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替代能源的可再生资源,造成浅层地能循环利用与传统地热能开采相混淆。
2、缺少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缺少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消灭建筑物燃烧方式供热,加快雾霾治理方面的措施和办法。
3、同样利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由于不同建筑物的电价差异,造成相同的电耗不同的运行成本,制约了浅层地能无燃烧供热的推广和使用。
4、目前政策重视利用化石能源燃烧供热企业的能源价格变化的补贴,忽视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存在问题的解决,抑制了地能热冷一体化新兴产业发展。
三、主要建议
一是制定强制性推广措施。将利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新建建筑规划和区域建筑物供热能源规划中强制使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强制性采用地能热冷一体化产品和技术,有关部门把使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纳入建设项目环评标准。
二是加大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建议给予浅层地能供热企业统一优惠电价,使利用浅层地能供热企业享有与其他方式供热企业同等待遇。研究对利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无燃烧供热统一执行居民电价标准或给予相应差价补贴。来源:中国政协网